白眶绒鸭
英文名:Spectacled Eider
学名:Somateria fischeri
【简介】
白眶绒鸭(学名:Somateria fischeri)是属于鸭科的一种特色水鸭,主要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沿岸。
【外形特征】
雄性眼睛周围有醒目的白色圈带,额头为橄榄绿色,胸部呈深色,喙为橙色,颈下和下颏为烟灰色。雌性身体为棕褐色,眼睛周围有淡色眼圈。成鸟的脚均为黄色。
雄性成体的身长为52.8厘米,雌性为49.8厘米,体重约1.557千克。雄性眼睛周围环绕着白色斑纹,头部颜色为橄榄绿色,胸部较深色,喙为蓝灰色;雌性全身呈棕褐色,眼周有淡色圈带,喙为较暗的橙色。幼雏羽毛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眼圈色有较大差别,逐渐分化。
【生活习性】
这种鸭类栖息在北极地区,全年主要以软体动物、蠕虫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夏季活动于大陆架边缘的浅水区,冬季则集群于开阔海域。其潜水能力很强,能在10-18米的水深下捕捉食物。
【鸣叫特征】
雄性通常发出"咕咕"或"kor-er-kor"的声音,有时也发出呻吟声;雌性鸣叫类似鹅和鸭的综合作声,冬季则较为沉默。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主要在夏末秋初,雌性在被水流环绕的北极岛上构建巢穴,用树枝、叶子、草和海藻铺底,内部主要铺绒毛。每窝产5至9只蛋,平均5只,孵化期约21-28天,由雌鸭独自孵化。幼雏出生不久后即可跟随母亲下水觅食。
【外型辨识】
白眶绒鸭雄性眼睛周围有醒目的白色圈带,额头为橄榄绿色,胸部呈深色,喙为橙色,颈下和下颏为烟灰色;雌性身体为棕褐色,眼睛周围有淡色眼圈。成鸟的脚均为黄色。
雄性成体的身长为52.8厘米,雌性为49.8厘米,体重约1.557千克。雄性眼睛周围环绕着白色斑纹,头部颜色为橄榄绿色,胸部较深色,喙为蓝灰色;雌性全身呈棕褐色,眼周有淡色圈带,喙为较暗的橙色。幼雏羽毛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眼圈色有较大差别,逐渐分化。
【保护状况】
白眶绒鸭当前的保护群体状态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指定的“近危”级别。种群数量分布广泛但稳步变化,目前认定为非濒危状态。然而,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这种特有的北极海鸟正在逐渐失去它们的栖息地,面临生存挑战。
【地理分布】
繁殖阶段分布在北极圈沿岸地区,如阿拉斯加大陆架边缘与俄罗斯东北部。非繁殖期主要群聚在白令海北部的无冰海域,从圣劳伦斯岛到圣马修岛。稀有的白眶绒鸭在各国通常被视为珍稀物种,其数量因气候变迁和潜在的油气开发对栖息地造成的威胁而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