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细嘴莺科 > 褐阔嘴莺属 > 褐阔嘴莺
褐阔嘴莺

褐阔嘴莺

英文名:Weebill

学名:Smicrornis brevirostris

【简介】
褐阔嘴莺是一种雀形目细嘴莺科的小型鸟类,是澳大利亚最小的鸟类之一。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除塔斯马尼亚州外)的广阔地带。

【外形特征】
体长约8至9厘米,平均体重6克。头部呈灰褐色,上体颜色为橄榄灰至灰橄榄色,下体颜色从奶油色到极淡黄色,腹部和肛周区域颜色较黄,而胁部较亮黄色;尾羽基部的上覆羽呈淡橄榄黄色,尾羽呈暗褐灰色,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次级飞羽覆羽和三级飞羽边缘淡黄色,初级飞羽边缘更细的黄色。虹膜颜色为奶油色或淡黄色,下颚骨有时呈淡粉色。

幼鸟的头部和上体较为暗淡,带有棕色调,胸腹部颜色更淡,喉部无条纹,虹膜为暗灰色或青绿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桉树林、干燥硬叶树林、灌木丛及灌木林地。它们避免雨林和季风雨林,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偶尔捕食种子。

【鸣叫特征】
褐阔嘴莺具有独特的鸣叫能力,全年均可听到其独特响亮的歌声。叫声类似“Im a wee-bill!”的旋律, 同时还会发出用于联络和警报的颤音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8月至12月之间,但此过程可能受降雨影响而有所变化。巢由双方共同用草、叶、茎、羊毛、花、树皮、蛛网等材料编织而成,悬挂在枝条上,位置通常位于枝叶较稀疏部分,有时在较低的树枝上。每窝产卵2至4枚。母鸟孵化期大约为18至21天,雏鸟在出生后17至20天左右离开巢穴。

偶尔存在社群繁殖行为,如帮手协助筑巢或照顾幼鸟的现象。

【外型辨识】
四种亚种之间颜色变化细微,主要体现在色调的不同。南方和东部地区的occidentalis和brevirostris亚种身上呈淡棕色,西南地区的occidentalis亚种羽毛更灰,而北部和内陆地区的flavescens亚种则更偏淡黄色。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褐阔嘴莺的级别被列为低危(LC),尽管其整体数量稳定,但因局部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导致鸟类数量减少而引起了注意。

【地理分布】
这种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除塔斯马尼亚州外)的干旱至半干旱地带,倾向于生活在能提供适合作巢植物的地点,如桉树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