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山雀科 > 白额山雀属 >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英文名:Varied Tit

学名:Sittiparus varius

【简介】
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是一种小巧的鸟类,属于雀形目山雀科。它的外观极为独特,上体包括背部、翅膀和尾部呈现出栗色和蓝灰色,头部黑色与白色斑纹相间。下部为橙红色的胸部和腹部,整体大小约12-15厘米。与其他山雀有所不同的是,杂色山雀具有明显的白色脸颊,并且有着独特的亮橙色腹部,因此容易被识别。

【外形特征】
杂色山雀体长12-14厘米,体重14.4-20.8克。雄鸟头顶及后颈为深黑色,中央有一条白斑,前额淡黄色,面部至耳区为乳黄色。背部为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及翅膀深灰蓝色。下体主要为橙色,胸部淡黄褐色,两胁红栗色。雌鸟外形与雄鸟相似,但体型略小,胸部颜色更加淡雅。年轻杂色山雀颜色相对暗淡,头部颜色较浅且带有灰棕色,尾部和背部黑色羽毛尖端呈现出淡黄色至红黄色。

【鸣叫特征】
它们发出一种细微的“tsuu tsuu tsuu”接触声音,伴随着锐利的“pit”声或“chit”,这有时会转化成“spit-see-see-see”或更具情绪的“chi-chi-chi”或“stit-ti-ti-ti…”。在繁殖季节,日本的部分种群会发出独特的一连串哨声,其中包含“peee”听起来更为响亮。

【生活习性】
杂色山雀活跃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主要在混合林或者人工林区活动,尤其是在有日本栲树和日本扁柏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它们的食物来源包括昆虫、蜘蛛、初级种子以及植物果实。秋季时会储存食物以应对冬季,并且在繁殖季节用这些食物养活雏鸟。它们常常单独或成对行动,并在秋季会组成小群。它们主要在树冠活动,但也偶尔会下到较低的植被层。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春季至初夏,大约是在3月至6月。它们通常在自然树洞里筑巢,有时也会使用人工制造的巢箱。巢是由苔藓、兽毛和羽毛等组成的碗状结构。每窝平均产卵5枚,卵呈白色,带有淡紫色和赤褐色斑点。孵化和育雏过程需参考特定研究文献。

【外型辨识】
杂色山雀能够容易地区分于其他山雀品种,但需与同样分布于南中国的台湾杂色山雀种类加以区分,后者体形较小,胸部和腹部颜色为纯栗色。

【保护状况】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杂色山雀总体种群数量稳定,并被列于无危物种 (LC) 等级,但其数量在南日本和亚洲东部某些地区呈下降趋势,这可能受到生态系统变化、栖息地丧失和笼鸟交易的影响。

【地理分布】
杂色山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包括其南部库页岛、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部。尽管有报道称在中国南部的广东地区有所分布,然而根据某些学者的意见,这可能是逃逸的笼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