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山雀
英文名:White-fronted Tit
学名:Sittiparus semilarvatus
【简介】
白额山雀,又称白额翠鸟(学名:Parus semilarv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中的一个物种。其英文名为“White-fronted Tit”。该物种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和棉兰老岛。
【外形特征】
白额山雀体长约为13厘米,具有大而长的喙和尾羽。雄性白额山雀额头和上脸颊为白色,其余部分呈黑色,背部羽毛基部带有隐蔽的白色颈斑。背部光泽深靛蓝,胸部带有蓝色光泽。雌性白额山雀与雄鸟类似,但额部至脸颊为淡黄褐色,下体为深棕色,最长的尾下覆羽尖端为白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年轻的雄性下体接近黑色,大覆羽尖端颜色稍淡。
【鸣叫特征】
白额山雀的鸣声以一系列高音调且迅速下降的“piu-piu piu”为主,伴有断续的颤音。此外,它们还会发出短促尖叫的“psit”,更高的“tsuit”或金属似的“zeeeeet”,以及组合形式的“sit-tsuit-suit-suit”。有时,它们也会发出连续的“tsi-tsi-tsi-tsi-tsi”或“zit-zit-zit-zit-zit”,时不时伴有“tsre”或“tsree”开头或结尾,并可能混杂长而持续的“tsee-tsi-tsi”。
【生活习性】
白额山雀通常独居或组成小群,偶尔与其它鸟种混群觅食。它们主要活动于树冠的较高层,偶尔也会在下层植被中寻觅食物。它们性格害羞,在自然界中较难被察觉。这种鸟类偏好栖息于森林、次生林以及森林边缘地带,很少出现在开阔的农田或草原环境中。
【繁殖习性】
有关白额山雀的具体繁殖行为信息尚不多,但已知其在二月初会寻找巢穴,到了三月中旬则开始哺育离巢的幼鸟,五月时能观察到处于繁殖期间的成年鸟。繁殖的详细记录仍属空白。
【外型辨识】
白额山雀和其他山雀属的鸟类可以通过其头部的白色标记来显著区分开来,而不同亚种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翼部的白色标记以及羽毛颜色的细微变化之中。
【保护状况】
由于近年来菲律宾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上进行的大规模森林砍伐,局部白额山雀的数量急剧减少,此物种因此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
【地理分布】
白额山雀主要存活于菲律宾,尤其在吕宋岛及棉兰老岛。在吕宋岛的Sierra Madre山脉和北吕宋岛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尽管如此,在同一岛屿的nehrkorni亚种的观察记录较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