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山雀科 > 白额山雀属 > 台湾杂色山雀
台湾杂色山雀

台湾杂色山雀

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Tit

学名: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

【简介】
台湾杂色山雀(学名:Sittiparus castaneoventris),是一种小型的山雀科鸟类,为台湾特有种。1863年首次被描述为Parus castaneoventris,过去被认为是杂色山雀的一个亚种,但2014年系统发生学研究表明其为独立的新物种。

【外形特征】
体长约11至13厘米,体重17至18克。成鸟具有黑色的头部和喉咙,白色的脸颊,钢灰色的身体和翅膀,以及鲜艳的深栗红色下体。面部、颈背是纯白色,上体没有橄榄色调,下体为统一的深栗红色。两翼淡褐色,外侧边缘为蓝灰色。幼鸟的详细特征尚未详述。雌雄相似,比标准的杂色山雀稍小,具有深色的羽色。

【鸣叫特征】
台湾杂色山雀的鸣叫声包括尖锐的啾啾声和带鼻音的声音。相较于杂色山雀,它发出的声音更加高亢,其典型鸣叫声为“chay chikyechay cherr”,也有快速连续的“tsititititititi”声,后者可能为其特有的鸣唱。

【生活习性】
该鸟类是留鸟,栖息环境多样,包括海拔1000米以下的阔叶林、人工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性活泼,经常在树的中下层活动觅食。除繁殖期外,它们常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山雀种类混群。

【保护状况】
台湾杂色山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虽然它属于台湾特有种,但由于分布地域有限,其种群规模可能小于一万对,但目前未发现对其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如需具体种群数据,则需进一步的专业研究和官方统计。

【地理分布】
台湾杂色山雀仅见于中国台湾省,并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