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䴓
英文名:Przevalski's Nuthatch
学名:Sitta przewalskii
【简介】
白脸松鵖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雀形目鸟类,属于松鵖科松鵖属。主要栖息在中国的青海、甘肃、西藏和四川地区。
【外形特征】
白脸松鵖大小约为13厘米,翅膀展开约22.5厘米。体色主要以上身暗灰蓝或石板色为主,至头顶转为深蓝黑色。脸部、喉咙为白色带有橙色调,下体则为浓烈的肉桂色,胸部两侧颜色加深呈现橙肉桂色。后侧肋部为红褐色,尾下覆羽为橙红色。上喙为黑色,下喙灰中带黑,脚和腿的颜色为深棕色。虹膜呈褐色。幼鸟外观类似成鸟,但嘴基黄色且色彩较为淡雅。
【鸣叫特征】
白脸松鵖的叫声主要包括一系列细微柔和的“chip”声,重复不定;洪亮而带哨音的“dweep”或“wheet”,有时候成对出现;带鼻音、哀怨的“que”声,通常重复3到5次;还有“pee-pee-pee-pee...”或“seet-seet-seet-seet...”的细微快速音符,结尾处放慢音调。
【生活习性】
白脸松鵖主要分布于亚高山森林中的松树和冷杉林。它们偶尔会出现在较为开阔的公园环境。这些鸟儿通常成对出现或组成小群体,有时与其他种类混合觅食。它们的生活范围跨越从树线附近的高海拔到2250米不平等不同的高度层次。
【繁殖习性】
关于白脸松鵖的繁殖习性信息较少,可能与其亲缘种——白颊松鵖的繁殖习性相似。
【外型辨识】
白脸松鵖与白颊松鵖明显不同,白脸松鵖具有极为突出的白色脸颊和橙色腹部,而白颊松鵖在喉部、脸颊、胸部、侧腹和腹部呈现白色或奶油色调。此外,白脸松鵖体形较小,喙更为纤薄。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白脸松鵲被评估为低度关注(无危)。
【地理分布】
白脸松鵲分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其中亚种przewalskii在中国青藏高原东缘的青海东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北部的亚高山森林较为罕见。夏季活动范围从海拔2000米至树线之间,冬季则低至海拔1000米。
【物种区别】
白脸松鵲与白颊松鵲明显不同,白脸松鵲具有极为突出的白色脸颊和橙色腹部,而白颊松鵲在喉部、脸颊、胸部、侧腹和腹部呈现白色或奶油色调。此外,白脸松鵲体形较小,喙更为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