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䴓
英文名:Krüper's Nuthatch
学名:Sitta krueperi
【地理分布】
克氏䴓(英文名:Krüper's Nuthatch),学名Sitta krueperi,属于雀形目、鳱科、鳱属。主要分布在希腊莱斯沃斯岛、土耳其西部及沿海地区、俄罗斯西南极区以及阿尔及利亚西部。
【外形特征】
克氏鳱体型中等偏小,体长约为12.5厘米。成鸟特征明显,具有黑色前冠、白眉纹、蓝灰色上体和深红褐色胸斑。雌鸟的特征与雄鸟类似,但其前冠颜色较暗淡,胸斑为橙红色。幼鸟的色彩较暗,无黑冠,胸斑呈浅红色,腹部为脏棕色。喙角色暗灰色,下颌基部蓝灰色,腿色灰褐色。
【鸣叫特征】
克氏鳱具有独特的高音鸣叫声音,包括快速响亮的“Ueueueue...”或“Kikikiki...”的供体歌声,以及多种音符,如嗡嗡的“Hui”声和清脆的哨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活跃于土耳其松为主导的森林,以及混合森林中,主要在海拔500至1000米的中海拔地区活动。夏末和冬季可能会下移到低地。它们的食物来源多样,在夏季偏好昆虫,在秋季和冬季则转向松果籽。克氏鳱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在春末到夏初,即4月到5月。每窝产卵数量为5至7枚,卵色为乳白色,并带有锈色或紫色斑点。孵化期大约为14至17天,雌鸟负责孵化,而雄鸟负责喂食。幼鸟出壳后由双亲共同哺育,直到离巢期,大约需要16至22天。
【外型辨识】
克氏鳱与阿尔及利亚鳱最相似,但后者腹部为奶油色或淡黄色,且腹部和胸部无红褐色斑点。成鸟和幼鸟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列为IUCN无危(LC)物种,尽管其数量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地理区域依然稳定。克氏鳱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旅游开发和森林砍伐,特别是在土耳其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