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䴓
英文名:White-tailed Nuthatch
学名:Sitta himalayensis
【简介】
白尾䴓是松鹤科、松鹤属的一种鸟类,学名为Sitta himalayensis。英文名为White-tailed Nuthatch。
【外形特征】
成年白尾䴓体长约12厘米,体重一般在11至17克之间。雄性具备黑色的额头和眼纹,而雌性的体色较为淡灰。两性别的中央尾羽均为蓝灰色,基部白色,腹部颜色由白色逐渐过渡至橙色。幼鸟特征与成鸟相似,但呈现出更为淡的颜色。
【生活习性】
白尾䴓多栖息于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内,特别是苔藓丰富的林木区域。夏季和初秋时,它们常以家庭形式活动;冬季则会加入混合物种群中。食物包括昆虫、坚果和种子,通常在树冠层觅食。生境多样,常在树洞筑巢,位置高度约在1至15米之间。
【鸣叫特征】
白尾䴓发出尖锐单音“nit”,还有柔和的类似“chak”或“tschak”的反复鸣叫声,可长达1.8秒。在警告或激动时,会持续发出“chik”或“tsik”的声音,频率快约每分钟160次。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为3月中旬至5月初,雌鸟负责建造巢穴,雄鸟提供协助。巢位于高1至15米的树洞内,一般产卵量为4到7枚。双亲共同完成孵化和幼鸟的抚育直至独立。
【外型辨识】
白尾䴓与克什米尔松鹤相比,体型较小且喙较短,尾部中的中央尾羽呈现出白色特征。但雌雄之间的区别仅体现在体色上略显苍白。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白尾松鴷被列为无危物种(LC),表明其种群数量目前较为稳定,但面临不同地区的数量变异。已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东北部,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的西藏和云南。其分布区域从喜马拉雅山脉脚延伸至中国西南地区,海拔1900至2600米间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