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䴕形目 > 巨嘴鸟科 > 小巨嘴鸟属 > 褐须小巨嘴鸟
褐须小巨嘴鸟

褐须小巨嘴鸟

英文名:Tawny-tufted Toucanet

学名:Selenidera nattereri

【简介】
褐须小巨嘴鸟(学名为*Selenidera nattereri*),属于䴕形目巨嘴鸟科,为小巨嘴鸟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北部中广地区。

【外形特征】
该种雄鸟的头部、颈部、喉部至胸部呈现黑色,而雌鸟相应部位则为栗褐色。两性均展示黄色至锈色耳羽,以及金黄至粽色腰带。雄鸟面部裸皮呈现蓝色,雌鸟则颜色较淡。喙部基部有一条垂直的红线,其余部分为红色并带有蓝色斑点,中间部分为绿色至黄绿色,并有一处白色的“牙齿”状突起。

【生活习性】
褐须小巨嘴鸟主要生活在海拔400-1000米的低地雨林,特别是砂土环境中,常选择靠近溪流的区域。该物种为杂食性,依靠食用水果、种子及昆虫为生。在果园中觅食时,有时会对其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并被视作害鸟。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的鸣叫声较为独特,表现为缓慢且深沉的“ggrawnk”至“ggrraaw”音符,类似于蛙类鸣叫。由于声音不响亮,容易被忽视,但识别度较高。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至5月,偶尔会持续到11月。它们会在树木洞穴中筑巢,并且巢穴深度可以从17厘米至2米不等。巢内并没有使用任何衬垫物,仅铺设一层木屑。卵的孵化周期大约16天,幼鸟45天后即可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区别于其他小巨嘴鸟种,褐须小巨嘴鸟具备蓝斑红喙、雄鸟头部黑色及雌鸟头部栗褐色的独特特征,体型相对较小,耳羽与面部裸皮的颜色也有差异。

【保护状况】
该物种目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中被列为“无危”(LC)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