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窜鸟
英文名:White-winged Tapaculo
学名:Scytalopus krabbei
【简介】
白翅窜鸟(学名:Scytalopus krabbei),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州、San Martín和Huánuco地区的湿润灌木林和上山森林地带的雀形目窜鸟科塞特窜鸟属鸟类。其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翼上有一片独特的白色斑块,这是塞特窜鸟属中极为罕见的特征。
【外形特征】
白翅窜鸟体型较小,颜色以灰色为主,两者的上下体均一致。翼上有独特的白色斑块。成年个体头部、背侧、喉咙和胸部呈现灰色,头部和背部可能有轻微的褐色调。臀部和背部的条纹不太明显;尾部呈深色,带有稀疏的土黄色标记。雄鸟体重约为18.0至20.8克,而雌鸟体重为16.5至18.0克。翅长54至61毫米,喙长5.2至6.9毫米,跗跖长22.5至25.8毫米,尾长36.8至41.1毫米。相比于雄鸟,雌鸟的色彩更淡,并且腿部色彩呈现红棕色,侧腹上的条纹更明显。
【生活习性】
白翅窜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775至3,500米之间的湿润灌木林和上山森林,常见于2,900至3,100米的高度内。它们往往活跃于安第斯山脉北段的潮湿东部山坡,偏好夹杂有开阔草地的灌丛植被环境。饮食以昆虫为主。
【鸣叫特征】
白翅窜鸟的叫声由一系列重复的颤音构成,每个颤音持续时间约为0.08至0.12秒,每秒发出43至58个“拍打”声,音调逐渐下降,具有独特的“咔嗒”质感。平均音高在3,332至3,902赫兹之间。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责备”叫声,持续约1秒,由9至12个音符组成,频率范围为3.2至3.9千赫兹。
【外型辨识】
与洛哈窜鸟相比,虽然某些雄性洛哈窜鸟也具有翼上的白色斑点,但两者不共享栖息地。它与Neblina窜鸟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喙更薄、缺少眉纹,头部、背侧、喉咙和胸部的灰度更高,臀部和背部的条纹较少,尾部呈深色。与楚氏窜鸟相比,它颜色更偏灰,侧腹带有棕色条纹,尾部颜色更接近深色而非棕色带暗色条纹。
【保护状况】
白翅窜鸟的IUCN保护级别为NE,即未评估。
【地理分布】
白翅窜鸟的分布仅限于南美秘鲁中北部,具体区域包括亚马孙州北部至Huánuco地区。已知核心分布地点包括Cordillera Colán、Cerro Patricia、Bosque Unchog和Zapatagocha至Huaylaspampa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