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鹬
英文名:Eurasian Woodcock
学名:Scolopax rusticola
【简介】
丘鹬,又名山鹬,属于鸻形目鹬科的丘鹬属,是一种中等体型涉禽,在温带和亚北极地区的欧亚大陆广泛分布。该物种独特的伪装能力使其在林地中几乎难以被发现,背部呈现复杂的红棕色纹理,腹部则为淡黄色。丘鹬的眼睛位置较高,能提供360度视野,专为森林栖息地设计的长直而敏感的喙,能够在地面上探测食物。丘鹬的繁殖地模式源自瑞典,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描述。
【外形特征】
丘鹬身体大约长33-38厘米,直而灵敏的喙长达6-8厘米,翅膀展开可达55-65厘米。由于其生活的林地栖息地,丘鹬的颜色与环境呈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隐蔽性:背部为复杂的红棕色图案,腹部为淡黄色,头部有明显的黑色横纹,额部和颈部则有棕色斑点。
【生活习性】
丘鹬主要生活在阴暗、潮湿和丰富植被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白天常隐伏在林中,只在看到食物且夜间才会在开阔地觅食。其主要食物包括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丘鹬的飞行姿态独特,晚间活动频繁,特别是在春季迁徙中可见到较多的飞行活动,夜间可见丘鹬的空域迁徙,时间受到季节和环境变暖的影响。
【鸣叫特征】
夏季时,雄鸟在黄昏时展示特殊的求偶飞行“roding”,发出特别的叫声以吸引配偶。雌鸟会在3-4枚卵上孵育23天左右,每年的繁殖期为5月至7月。
【繁殖习性】
雌鸟会在3-4枚卵上孵育23天左右,每年的繁殖期为5月至7月。
【外型辨识】
由于其生活的林地栖息地,丘鹬的颜色与环境呈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隐蔽性:背部为复杂的红棕色图案,腹部为淡黄色,头部有明显的黑色横纹,额部和颈部则有棕色斑点。它们的眼眶相对地高,具有360度视觉范围,适应于夜间觅食。腿色可以从灰色到接近粉红色变化。
【保护状况】
由于广泛的分布范围和稳定的种群数量,丘鹬在全球范围内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LC)。尽管如此,过度狩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仍然是影响其生存的主要威胁,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的狩猎对种群构成了一定压力。一项调查表明,丘鹬在狩猎区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未狩猎地区,表明长期狩猎可能导致种群下降。因此,加强对丘鹬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
【地理分布】
在中国,丘鹬有广泛的分布,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而进入冬季,丘鹬数量会移至南方,越冬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及长江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