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灶鸟科 > 硬尾雀属 > 棕胸硬尾雀
棕胸硬尾雀

棕胸硬尾雀

英文名:Rufous-breasted Leaftosser

学名:Sclerurus scansor

【简介】
棕胸硬尾雀(Sclerurus scansor),又称Rufous-breasted Leaftosser,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硬尾雀属。该物种存在两个亚种,其中一种(S. cearensis)在某些分类系统中被视为独立物种。

【外形特征】
该鸟体型较大,体长17.5至20.1厘米,体重30至41克。该物种具有明显的深褐色和棕色斑纹。成鸟主色调为深棕色,胸部及臀部呈亮栗色,喉咙为白色,胸部带有暗锈色带。尾巴宽而圆,主要为黑色,但边缘有淡红棕色。幼年特征不详,但可能全身颜色略深,两性外观相似。

【生活习性】
棕胸硬尾雀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底层植被中频繁跳跃翻动落叶寻猎,以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如蜘蛛、甲虫和半翅目昆虫。栖息于湿润热带及亚热带森林底层,海拔高度在550至1050米之间。

【鸣叫特征】
棕胸硬尾雀的鸣声包括快速颤音和递增音调的滑哨声,叫声响亮,发音为“spix, spix-spix-spix”。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主要在9月至12月。巢穴在洞穴或倒下的树枝和树根间搭建,通常由干燥的叶轴交错而成。每窝产2-3枚白色卵,大小约为26.5至29.5毫米×19.5至21.5毫米。

【外型辨识】
亚种S. cearensis的喉部无暗斑,背部颜色更加鲜艳,胸部更为明亮的栗色,体型较小,喙更短。虽然两者外表相似,但cearensis亚种与指名亚种有较为显著的区别。

【保护状况】
该物种呈局域分布,主要栖息地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它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保护状况为最低危(LC),但因栖息地严重破坏面临威胁。

【地理分布】
棕胸硬尾雀分布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如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以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智利和乌拉圭等。一些最终记录表明,这种鸟也可能在南美洲其他区域存在,但具体分布还需进一步考察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