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灶鸟科 > 硬尾雀属 > 鳞喉硬尾雀
鳞喉硬尾雀

鳞喉硬尾雀

英文名:Scaly-throated Leaftosser

学名:Sclerurus guatemalensis

【简介】
鳞喉硬尾雀(学名:Sclerurus guatemalensis)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硬尾雀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低地雨林。它们的独特特征是喉部的鳞状羽毛,以及模仿在地面上翻动树叶觅食的典型行为而得名。

【外形特征】
鳞喉硬尾雀成年后的体长约为16.5到18厘米,体重约为35克。成鸟头部、冠羽和颈背为深褐色,伴有微小鳞片状图纹。上体背部为深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呈现微微红褐色,尾部颜色略深。翅膀为暗淡色,脸部颜色为棕调。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是喉部的灰白色羽毛,边缘稍深,排列成鳞状。颈部两侧和前胸部为赤褐色,下胸部则为暗红褐色,带有细窄的赤褐色条纹。喙长而纤细,上喙为黑色,下喙边缘为粉色至灰色或黄色,尖端为灰黑或深黑。虹膜通常为深褐色,腿脚为黑色。

【生活习性】
鳞喉硬尾雀全年栖息在其分布区域,偏好热带低地常绿森林的分区,特别是有封闭树冠下一定灌丛覆盖度的区域。有时也会见于茂密的次生林或山地常绿森林,以及厄瓜多尔的低地云雾林中。鳞喉硬尾雀主要在地面觅食,通过翻动叶片及枯枝落叶层来搜寻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鳞喉硬尾雀的鸣叫声尖锐,声音类似‘skweek’。这类叫声在受到惊吓或被察觉时尤为明显。它们的歌声包含一串清晰的颤音和下降的标志性哨音,或一种像欢笑般流畅的7至12个以上的尖锐‘week’或‘swee’音符组成。

【繁殖习性】
鳞喉硬尾雀的繁殖季节一般为每年2月至5月,不过不同地区的时间可能会稍有差异。为了建造巢穴,它们会在溪流边或倒树木根部的土壤中挖掘隧道,在其末端建立扩大室。筑巢时双方均参与,巢内部用植物构建成浅杯状。一次产卵量通常为2枚,孵化期至少需要21天,幼鸟在出壳后大约经过14到15天才可离巢。孵化和喂养幼鸟的任务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

【外型辨识】
鳞喉硬尾雀容易与同属的茶喉硬尾雀相混淆。但后者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且其喙稍长而微弯,喉部位、胸部和尾部呈现出棕红色,不同于鳞喉带有灰白斑点的喉部。

【保护状况】
目前,根据IUCN红色名录(IUCN 2023年版本),鳞喉硬尾雀的保护级别为LC,即被认为不面临灭绝威胁。

【地理分布】
鳞喉硬尾雀的地理分布从墨西哥南部,例如维拉克鲁斯州,一直延伸至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方包括了加勒比海岸斜穿的伯利兹、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延伸到上述各国东部及西部,此外还包括哥斯达黎加东部、巴拿马西部和中部的加勒比海岸,以及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具体覆盖了从墨西哥南部维拉克鲁斯,沿加勒比海岸线穿过伯利兹、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进入尼加拉瓜,以及哥斯达黎加的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岸,巴拿马西部和中部的加勒比海岸,巴拿马东部和哥伦比亚西北部,以及厄瓜多尔西部的埃斯梅拉达斯省及瓜亚斯省之间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