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啄木鸟
英文名:Rufous Piculet
学名:Sasia abnormis
【简介】
棕啄木鸟(学名:Sasia abnormis),又称Rufous Piculet,属于䴕形目啄木鸟科。体型较小,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大巽他群岛,包括婆罗洲、苏门答腊等地。
【外形特征】
棕啄木鸟体型小巧,体长8至10厘米,重约7.2到12克。它们呈橄榄绿和橙红色斑驳。雄鸟额头为黄色,耳羽色彩稍暗;而雌鸟的头部则全为赤褐色,喙较大,额部未见黄色。
【生活习性】
棕啄木鸟多栖息于低地至山麓的密集森林,喜欢沼泽林和竹林,尤其偏好次生林环境。它们以蚂蚁、幼虫、小甲虫、蜘蛛等为食,偶尔组成混合种群。该鸟也在低至中层区域展翅飞翔,栖止时行为如螺旋攀树,也常见在小灌木上休息。
【鸣叫特征】
棕啄木鸟发出尖锐的‘tsit’或‘tic’声,常重复。它的警告声为‘kip, kip, kip’,鼓声快速连击,逐渐放缓至一对击打,持续时间约1到1.5秒。
【繁殖习性】
其繁殖期多在5至8月,有时早至2月。它们在枯枝或竹茎等低处建巢。每个巢通常产卵2到3枚,孵化和离巢过程未见详细记载,但后代离巢后通常会继续随父母一段时间。有记录显示它们至少能活7年2个月。
【外型辨识】
棕啄木鸟与同科种的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在外观上有所区别,棕啄木鸟没有后眉纹,且上部的颜色没有偏赤色的调子,下颌则偏向黄色。幼鸟在头部、下体多呈板岩褐色,背部偏灰色,面部轮廓与幼鸟也不尽相同。虹膜颜色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所变化。
【保护状况】
棕啄木鸟被视为IUCN无危物种(LC)级别,尽管在两地境内较为常见,如泰国、缅甸、苏门答腊及婆罗洲。
【地理分布】
棕啄木鸟主要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地至山麓地带,特别是在第二生林中,其中在马来半岛可达1370米的高度。由于其栖息地碎片化及食物多样性,使棕啄木鸟能较好地适应城市周边环境,这些特性预示了更加灵活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