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侏秧鸡
英文名:White-spotted Flufftail
学名:Sarothrura pulchra
【简介】
白点侏秧鸡(学名:Sarothrura pulchra),属于鹤形目侏秧鸡科,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在非洲西部、中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热带雨林中较为常见。
【外形特征】
成年白斑侏秧鸡体长16-17厘米,体重约在45克左右。雄性个体背部黑色带有白色斑点,头部和尾部呈现红色;雌性则呈现黑褐色,在背部带有红棕色的条纹,尾部为栗色且带有黑色横纹。幼鸟的外观接近成鸟,但它们的羽毛显得更暗淡,并且斑点较小,同时其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不同亚种之间主要在条纹宽度及羽毛的颜色上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
白斑侏秧鸡的鸣叫声较为独特,雄鸟会发出一连串3至14个类似于“goong”的音符,有时还会夹杂着声音逐渐升高的双音“gui”,叫声可以持续数分钟。雌鸟的声音较弱,但它同样能发出一系列简短快速的音符,以及咕噜声、哼哼声和嘶嘶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生活在低地雨林中,常见于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沼泽、溪流、池塘及河岸等地。它们也能在远离水边的森林地面、经过搅动的森林、密实的灌木丛以及木薯种植园中找到。有时沿河流和溪流进入画廊森林、丛林、灌木丛地带、被忽视的耕地以及其他繁茂的草地。它对浓密覆盖物的依赖性很强,常常栖息于落叶层、沙子、泥土或浅水中。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种子,兼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
【繁殖习性】
白斑侏秧鸡在雨季期间行季节性繁殖。例如,在肯尼亚,它们通常在一月至三月的旱季进行繁殖活动。雄性会建造巢穴,通常位于枯叶堆或沼泽中腐烂树根旁的浅水位置。整个巢穴呈椭圆形土丘状,大约10厘米高和23厘米长,入口在侧边。每窝产蛋数量为两枚,孵化期约为14天,期间由雌雄共同孵化。雏鸟出生时被黑色绒毛覆盖,30-35天后即可飞行,但直到第6-7周时才完全换羽并发育成熟。
【外型辨识】
与其它侏秧鸡相比,白斑侏秧鸡因雄鸟的白色斑点和雌鸟红色的头部显得尤为突出。它们区别于黄斑侏秧鸡,后者没有雄鸟那样的白色斑点,也不具备雌鸟的红色头部特征。
【保护状况】
目前,白斑侏秧鸡被分类为无危(IUCN:LC)。尽管在大部分分布区仍然较常见,但随着持续的大规模森林破坏,其数量可能正在减少。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非洲西部、中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热带雨林。例如在肯尼亚西部,它沿河分布的情况很常见,每间隔大约100-130米即可发现一对它们,平均领地面积为0.85公顷;干燥地带的平均领地面积稍大,为0.9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