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纳绣眼鸟
英文名:Long-billed White-eye
学名:Rukia longirostra
【简介】
波纳绣眼鸟(英语:Long-billed White-eye,学名:Rukia longirostra),属雀形目、绣眼鸟科、大绣眼鸟属,是密克罗尼西亚加罗林群岛中部Pohnpei岛特有的鸟类。虽然该鸟类目前分类在单独的Rukia属中,但其独特的长喙特征与Zosterops属的成员存在密切关联,可能需要重新分类。
【外形特征】
波纳绣眼鸟的体型约为13厘米,重约17.9克。它具有一个独特的长而略向内弯曲的喙,是唯一一种喙长超过跗跖的绣眼鸟。上体呈橄榄褐色,头部略带绿色,臀部颜色较亮,上尾覆羽淡黄色。眼上有窄眼环。飞羽和尾羽为黑褐色,并带有橄榄至褐色的边缘,初级和次级飞羽有白色至褐色的内缘。下方的体羽颜色较淡,主要是淡黄色,其中侧翼颜色尤为深沉,下巴、喉咙和腹部中央带有轻微的绿黄色。虹膜偏栗棕色,喙色从褐色到黑色,下颚基部略带绿色调,腿色从淡黄色到橙黄色,性别间相似。幼鸟特征尚未详细记录。
【鸣叫特征】
波纳绣眼鸟能发出平滑的高音滑下声,例如“tseer”。它的叫声通常是一个下行的哨音后接上一串短暂的颤音和模糊的啭音声,比如“peer-cheturdle-tr-r-r-r-r”。其注意声为连珠似的下滑哨音,“peer-peer-peer”,发音较少鼻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超过600米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偏好于次生林和原生森林。其通常结伴活动,喜欢在树冠层搜索食物。以小群体形式,安静地穿梭于树冠中。饮食多为树胶树花朵中的昆虫,显示出类似啄木鸟的行为模式,从树枝端提取昆虫。群鸟常常与灰褐绣眼鸟相伴,在森林下层活动。
【繁殖习性】
该物种在12月和2月被观察到生殖腺增大,在4月也发现了未成熟的个体。尽管如此,有关繁殖习惯的具体数据仍较为缺乏。
【外型辨识】
在Pohnpei岛上,波纳绣眼鸟的长喙是区分于其他种类绣眼鸟的关键特征,例如灰绣眼鸟(灰色)和Caroline Islands绣眼鸟(黄色),此外,这两种绣眼鸟的喙都较短。
【保护状况】
波纳绣眼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近危级别(NT)。该物种受到农业扩张对其有限的高海拔栖息地的影响,绝大部分目击记录局限于岛上大约10%左右的土地面积。从1983年到1994年,其在600米以下和以上的观察频率分别下降了84%和83%,反映了其脆弱生存状态。
【地理分布】
该鸟类特有种只分布在Pohnpei岛,属于太平洋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