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岛皱盔犀鸟
英文名:Narcondam Hornbill
学名:Rhyticeros narcondami
【简介】
拿岛皱盔犀鸟(学名:Rhyticeros narcondami),又名Narcondam Hornbill,是犀鸟目犀鸟科花冠皱盔犀鸟属的一种鸟类。其体型较小,主要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东北部的拿岛。雄鸟拥有锈色头部和胸部,而雌鸟全身黑色。两性均有白色的尾巴和带有平坦沟槽的喙顶部。
【外形特征】
拿岛皱盔犀鸟体型较小,体长约45至50厘米,体重600至750克。雄鸟头部和颈部为锈色,有蓬松的冠羽,喙黄色偏白,基部暗红,盔状突起扁平且黄色和深棕色相间,眼周裸露皮肤呈蓝色,喉部为蓝白色,眼睛为深橙褐色,眼环红色。雌鸟体型略小,头部和颈部全黑,眼睛颜色更接近棕色。幼鸟与雄鸟相似,但喙较小,无明显的盔状突起。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混合常绿及落叶森林以及灌木丛,活动范围广泛,海拔分布可从海岸延伸至岛内最高峰,海拔可达750米。食物以果实为主,主要依赖9种果实,尤其是无花果,偶尔可能也会摄取动物性食物。觅食时数量可达五十余只。该物种仅分布于拿岛,岛屿总面积约6820公顷,但并非全为理想生境。
【鸣叫特征】
原文未提及相关内容。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集中于2月至4月。繁殖时成对生活,有时两巢距离很近,间隔仅23米。通常使用树干或折断树枝上的自然洞穴筑巢,巢穴高度从2.4至15.2米不等,已知使用树种至少有三种。雌鸟会封闭巢穴入口。一只巢穴一般产2枚卵,卵间隔约10天供应,雌鸟由雄鸟喂食。换羽及繁殖表现期间,雌鸟可能会先进行换羽然后产卵,最后在孵化后的几周内换羽。孵化与离巢的详细时间未知。
【外型辨识】
拿岛皱盔犀鸟与蓝喉皱盔犀鸟相比,体型更小,且雄鸟头部与颈部的颜色不同,雌鸟则是深色全身。
【物种区别】
拿岛皱盔犀鸟与蓝喉皱盔犀鸟相比,体型更小,且雄鸟头部与颈部的颜色不同,雌鸟则是深色全身。
【保护状况】
作为IUCN红色名录列为重点关注(Vulnerable)物种,该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飓风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威胁,尤其是在岛上种植作物和放牧山羊。尽管如此,种群数量据估计可能比早先预测的200只要更多。
【地理分布】
这种鸟类的分布范围极其有限,仅局限于拿岛。岛上的总面积约为6820公顷,但大部分被指定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