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地鹃
英文名:Raffles's Malkoha
学名:Rhinortha chlorophaea
【简介】
棕胸地鹃(学名:Rhinortha chlorophaea),属鹃形目、杜鹃科成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种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身体为较为明亮的赤褐色,头部同色,尾羽黑色,细纹为灰色,尾端则呈现白色宽幅斑点。喉部和胸部也为赤褐色,腹部为暗灰色,臀部则为灰色。眼周皮为蓝绿色,虹膜为深棕色,喙淡绿色,脚为灰绿色。雌鸟头部和披肩为淡灰色,背部、翅膀和尾羽为赤褐色,尾羽有带亚端的黑色线条和宽度相等的白色尖端。下体为灰色,臀部为栗色,虹膜为黄至深棕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雄鸟尾羽有模糊的暗色横斑,而雌鸟的幼鸟头部和喉部则呈浅黄色至赤褐色,尾羽狭窄,白色尖端显著减少。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低地到山丘的原始龙脑香林、常绿林、半常绿林以及泥炭沼泽森林等。它们也出现在次生林、灌木丛、草地沼泽、过度生长的橡胶园和种植园,甚至偶尔出现在花园和红树林中。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会形成小型松散群落。
【鸣叫特征】
棕胸地鹃多为柔和哀伤、像猫叫的“miaow”、“mew”或“kiau”音,这些声音通常为3至6个音符,依次降低结束;此外还会发出粗糙的嘎嘎声和安静的啾啾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不同区域会有所差异,马来西亚半岛为1月至8月,苏门答腊则可以观察到初始阶段的活动在1月或5月,繁殖活动主要记录在2月或6月。雄鸟会制造一个浅碗状的巢,用树枝构成,内衬绿叶,放置在距离地面约3米高的位置。每窝通常产卵2至3枚,颜色为纯白至污白色,尺寸范围在25.8-33×20-25毫米间。
【外型辨识】
雄性和雌性棕胸地鹃在外形上存在明显的性二型性,雄性主要为亮赤褐色,而雌性的头胸部则为灰色。该地鹃与棕腹地鹃、黑腹地鹃以及绿嘴地杜鹃相比,具有易识别的差异性。
【保护状况】
棕胸地鹃目前面临的风险较低,被IUCN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的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印尼各岛屿如Batu Is.、Natuna Is.及婆罗洲。这些区域上,它们适应1000米或以下的低地山丘森林环境,尤其偏好中低海拔(约1000米及以下)地区。
尽管自1895年以来在新加坡未有记录,但在其广泛分布的区域内普遍被发现。棕胸地鹃在退化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改造的环境中也时常被发现,这些特质表明该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甚至在经过采伐的森林环境中也可能会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