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燕鸻科 > 短嘴走鸻属 > 栗颈走鸻
栗颈走鸻

栗颈走鸻

英文名:Three-banded Courser

学名:Rhinoptilus cinctus

【简介】
(英文名:Three-banded Courser,学名:Rhinoptilus cinctus)是一种分布在非洲东部及南部的鸻形目燕鸻科短嘴走鸻属的鸟类,主要栖息在稀树草原和灌木林地带。该物种以稀缺夜行习性著称,白天通常隐匿于密集灌木丛中休息,夜晚则更为活跃。

【外形特征】
栗颈走鸻体长约25至28厘米,体重在89.2至142克之间。其上体为深棕色,覆盖有丰富的淡褐色鳞片状斑纹,头顶上有一条宽且淡的眉线,颈背有淡褐色前后的V形图案,耳羽呈红褐色,上尾覆羽为白色。背部和尾羽是深棕色的,尾羽外侧带有白色带状图案和深色横斑。飞行时其下翼主要显示白色,翼尖黑色。胸部条纹复杂,包括红褐色颈带贯穿至胸部,下胸分布有红褐色条纹和白色条纹,胸部两侧有黑色条纹汇聚至宽阔红褐色胸带上方。鸟喙腹部为黄色,嘴尖黑色;眼环黄色至白色。腿为淡黄色。幼鸟外形与成鸟类似,但其胸部条纹较淡或缺失。

【生活习性】
此种鸟类偏好干燥的金合欢灌丛中的开阔沙地,在南非莫潘(mopane)林地局部少量分布,包括非洲南部的类似生境。在东非荆棘灌丛、灌木草原及灌木草地上亦有记录,海拔最高记录达2200米。它们是留鸟,可能局部移动但极少长途迁徙。

【鸣叫特征】
其叫声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低声的'chuick'声用于联系;响亮的哨音'pieu'作为警报声;以及焦虑时发出的'chuck-a-chuck-a-chuck...'或加速的'wick-er-wick-er-wick-er...',尾音渐弱。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与降雨模式相关,在索马里面向3月至7月和12月,在埃塞俄比亚为1月至10月;东部的其他地区则依照降水模式变化。它们往往在同一个季节内进行两次繁殖,并且首窝幼鸟可能继续与成鸟一同生活直至第二个繁殖周期开始,甚至是孵化阶段。一窝产卵两枚(有时为三枚),蛋是在沙石结构上形成的一处深坑中,巢几乎能够隐匿在树或灌木阴影中。一对栗颈走鸻轮流孵化,孵化前后几天都在附近地面上巡逻。

【外型辨识】
不同种族在体型和色彩上稍有差异,尤其是上体的色调差异明显。

【物种区别】
与双领斑走鸻相似,但后者为日行性,且栗颈走鸻拥有更为复杂的头部和胸部条纹。

【保护状况】
该物种的保护状况根据IUCN标准被列为无危(LC)。在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广泛且常见,在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数量较多。因主要栖息地在南非为莫潘林地,分布较有限,因此这些林地需要特别关注保护。

【地理分布】
栗颈走鸻分布广泛,在安哥拉、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纳米比亚、卢安达、索马里、索马里兰、南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这种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就在于非洲东北部至南部的热带灌木林和开阔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