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领斑走鸻
英文名:Double-banded Courser
学名:Rhinoptilus africanus
【简介】
双领斑走鸻(Rhinoptilus africanus,英文名:Double-banded Courser)属于鸻形目燕鸻科短嘴走鸻属。该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至亚热带石质平原,尤其偏好半沙漠地带。分布范围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及南非等地区。
【外形特征】
双领斑走鸻体型为20-24厘米,体重在69-104克之间,体色呈现淡褐色。其头部和背部因分散的深棕色中心配合宽阔的亮色边缘而呈现鳞片状。颈部有轻微黑条纹交错;胸部特征明显,有两条醒目黑带连接肩部;余下下体无条纹渐变为白色尾下覆羽。尾上羽白色,尾羽则为黑色。初级飞羽除了外侧部分黑色,内侧及所有次级飞羽则呈肉桂色的亮红色调。喙短且呈黑色,腿白。
幼体略与成体有异,上羽边缘较窄,约三个月内会生成胸尺带。成体羽毛颜色根据季节和个体差异而变化。
【鸣叫特征】
双领斑走鸻的鸣叫有着典型的节奏和音调特征。在加速的高音哨声中可以听到连续重复的音符,以及在接近经历时发出的柔和哀怨的声音,如‘peeu-weee’,其中心音调降低后再升高。接触时发出尖锐的‘kikikikik’警戒声;焦虑时吹哨‘pee pee ti-ti-ti-ti-ti’;起飞时强调的‘wik-wik’,问候时表达舒适的‘prrr prrr’,威胁警告时则使用刺耳的‘zzzt’声。此外幼鸟具有独特的‘peep’音,而成年呼唤其雏鸟时通常听起来是柔和的‘quip quip’。
【生活习性】
该种通常夜行,黎明和黄昏时觅食。它们主要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白蚁。它们利用快速奔跑捕食,接着低头啄食地面上的猎物。在南非,双领斑走鸻往往会跟随蝙蝠耳狐找到觅食的白蚁。
【繁殖习性】
双领斑走鸻在索马里通常在2月至7月的繁殖季节中繁殖,高峰期一般为5月至6月。在埃塞俄比亚,繁殖季节则是在4月和6月。在东非,繁殖时间受局部降雨影响显著变化;然而在南非,双领斑走鸻全年皆可繁殖,最多在10月至11月之间达到峰值。它们属于一夫一妻制。巢区以小石围着的一层浅弱坑状痕迹为主,通常建在裸地中的开阔地带,具备360度的视域范围。所得巢间距可达200米,最小安全距离为40米。每窝产生单颗蛋,约在26-28天内孵化。期间由双亲交替孵化,孵化后不久即离开巢穴。飞行时主要由父母引导。大约在5-6周龄之时,该双领斑走鸻就可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该物种的双胸带、鳞片状的上体和肉桂色调的飞羽,是其与短嘴走鸻和其他走鸻物种相区别的关键特征。该种体型相对较小,缺乏对比明显的头部图案(与和铜翅走鸻相比)。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等级,双领斑走鸻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然而在南非,过度放牧或使得该物种扩散至草地中;但该物种亦能很好地适应大多畜牧业操作,然而在某些地区,可能因为农业扩大而受威胁。此外,在埃塞俄比亚中的数目相对稀少。
【地理分布】
双领斑走鸻广泛分布于东非及南非等地的干旱平原,津巴布韦也有新近的发现,而赞比亚仅有潜在的确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