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眼斑雉
英文名:Vietnamese Crested Argus
学名:Rheinardia ocellata
【简介】
冠眼斑雉(Rheinardia ocellata),也称凤头眼斑雉,属于鸡形目雉科的一种大型鸟类。其雄性体长可达到1.9至2.39米,雌性体长为74至75厘米,它们体羽为黑褐色,并布满白色斑点。
【外形特征】
冠眼斑雉的雄鸟通常拥有12根长达1.73米的尾羽。而雌鸟的尾羽较短,色斑更显著。雄鸟的体重略高于雌鸟,平均约为1.5千克。它们具有独特的蓝色眼周皮肤和直立的冠羽。这些鸟类的翼宽且类似Argusianus属,脚趾修长,雄性腿部鳞片发达。
【鸣叫特征】
雄性冠眼斑雉在繁殖期会发出响亮且远播的叫声,类似于大眼斑雉的鸣叫,类似于三音节的"WOO KIA'WAU"和六到八个双音节的"oowaaa"叫声。
【生活习性】
冠眼斑雉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具体分布于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的低地至高山原生林区域。其栖息海拔高度通常在680至1900米之间,偏好林区。这些鸟类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小型爬行类、竹笋、树叶、果实和真菌为食。
【繁殖习性】
冠眼斑雉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雄鸟通过精心维护求偶场和独特的鸣叫吸引雌鸟。通常情况下,该物种存在一雄多雌制繁殖策略。雌鸟会在地面上筑巢产卵,每窝产卵数量少,仅1至2枚,其孵化期限为25天。
【外型辨识】
冠眼斑雉的雄性体型庞大,体羽带有深棕色与白色斑点,喙呈粉红,瞳孔则呈现褐色。雌鸟体态相对较小,背部花纹更显眼。雄鸟的12根尾羽长度超过体长,最长可达到2米,宽度最大可达20厘米。
【保护状况】
冠眼斑雉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和过度猎杀。其地理分布仅限于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该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并被IUCN红皮书标明为极危物种(CR)。冠眼斑雉曾在名录中与其他类似物种共享分类,现在主要分布在老挝东部和越南中部的一些保护区。
【地理分布】
冠眼斑雉的分布区域包括越南、老挝和马来西亚。具体而言,在越南中部如Bach Ma国家公园和Vu Quang自然保护区以及老挝的Nakai-Nam Theun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地均有其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