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嘴鹬
英文名:Pied Avocet
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
【简介】
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又名反嘴鸻,是一种鸻形目、科属鸟类。主要分布在欧洲的温带地区至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冬季则会迁徙到非洲或亚洲南部,部分个体留在西班牙南部、英格兰南部等较温暖的地区。
【外形特征】
反嘴鹬的体长约为41.9至45.1厘米,翼展76至80厘米,喙长7.5至8.5厘米,腿长7.6至10.2厘米。其羽毛基本为白色,头部顶部、翅膀和背部则是黑色。喙向上弯曲,脚呈蓝灰色。
【生活习性】
反嘴鹬偏好在浅咸水或泥滩上觅食,常常使用一种侧扫式的觅食技巧,主要食物为甲壳类和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于温暖季节,5月至7月为繁殖高峰,巢多置于开阔的湖泊岸边或沙滩上的裸露地面上。
【鸣叫特征】
反嘴鹬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传播甚远。
【繁殖习性】
每窝产卵4枚,孵化期为22至24天,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外型辨识】
反嘴鹬易于识别,主要依靠其独特的黑白羽色和上翘的长喙。雌鸟的喙弯曲较为明显。
【保护状况】
反嘴鹬在现代价值上具有的观赏和科研意义,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的保护名录。2016年的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级别列为无危。
【地理分布】
反嘴鹬曾在19世纪40年代灭绝,但在1947年成功重新定居,并通过英国的内陆、北部和西部逐步扩散,至2018年已记录在苏格兰的繁殖活动。它们当前的地理分布包括英国内陆及南岸、伊比利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远南部至俄罗斯西南部,此外还有中国东北南部至中亚、阿富汗中东部、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非洲的东部和南部等地。非繁殖季节,这些个体会向北非沿海、印度半岛和中国东部等地迁徙寻求适宜的越冬生存环境。
在中国,反嘴鹬是一种夏候鸟和冬候鸟。可以在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发现其繁殖活动,而西藏南部、广东和福建等地则是其主要的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