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胶蜜鸟属 > 斑胸胶蜜鸟
斑胸胶蜜鸟

斑胸胶蜜鸟

英文名:Bar-breasted Honeyeater

学名:Ramsayornis fasciatus

【简介】
斑胸胶蜜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包括从西澳大利亚东北部直至昆士兰东南部的广阔地带,如北领地和约克角半岛。它因头部和胸部的显著黑色条纹及棕白色相间的羽毛而闻名。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13-14.5厘米,体重约12.5克,体型圆润,尾巴较短。其头部顶部呈现黑色,带有白色鳞片状花纹;眼睛前后的部分有细微的暗褐色斑点,下巴和喉咙以及身侧面为白色,头部侧面有狭窄的黑褐色条纹。背部为灰棕色,翅膀和尾巴略深,带有模糊的黑色条纹。腹部为白色,胸部有显著的黑色断续条纹,逐渐变为腹部前部的黑棕色斑点。幼鸟头部呈淡灰棕色,胸部条纹而非条块状,虹膜颜色较浅。雄鸟略大于雌鸟,两性羽毛相似。

【生活习性】
斑胸胶蜜鸟栖息于季节性泛滥河流旁的纸皮树森林、湿地旁的林地,偶尔出入桉树林或位于开阔地带的湿地附近。其食物主要是花蜜及昆虫,通过探花取蜜和捕捉空中飞虫来获取食物,在纸皮树中活动最为频繁。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也偶尔与30多只其他斑胸胶蜜鸟组成小群体,并经常与同属的不同物种一起觅食。

【鸣叫特征】
暂无相关信息描述。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一般从晚春到冬季,具体时间为11月至7月,而孵化期和育雏期则位于2月至5月、7月或9月。主要构造的巢由两性共同完成,筑巢材料包含纸皮树条及较细小的树皮碎片,悬挂在小型树木或灌木的细枝末梢,高度从0.3至7米,平均高度为1.7米。每窝产卵2枚左右,一窝产1至3枚卵,但详细信息不详,两性共同参与到喂养中。

【外型辨识】
斑胸胶蜜鸟的巢通常遭灌丛杜鹃寄生。

【物种区别】
暂无相关信息描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分类,该种鸟类处于无危状态(LC)。

【地理分布】
斑胸胶蜜鸟的地理分布涵盖澳大利亚北部,具体来说,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的金伯利地区、梅尔维尔岛、北领地最北端相对卡奔塔利亚湾中部及昆士兰州包括约克角半岛南段、阿瑟顿至罗克汉普顿的斯科特尔斯库特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