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蚋莺
英文名:Chattering Gnatwren
学名:Ramphocaenus sticturus
【简介】
噪蚋莺(英文名:Chattering Gnatwren,学名:Ramphocaenus sticturus)是雀形目蚋莺科长嘴蚋莺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部及西部地区。
【外形特征】
噪蚋莺体型小巧,体长约为12至13厘米,体重仅为8至11克。它拥有一个细长的喙,长度约为21至25毫米,比例上显得异常长。尾巴通常翘起或左右摆动。其头部呈淡色,眼纹和脸颊为淡黄色,与较暗的耳羽形成对比,腹部呈淡黄色,翅膀和背部为均匀的棕褐色,具有肉桂色的侧翼及渐变黑色的尾巴,外侧尾羽尖端带有白色斑点。黑色的眼睛搭配角质色的喙和蓝灰色的腿,让噪蚋莺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雌雄鸟在外观上几乎一致。
【生活习性】
噪蚋莺栖息在湿润的热带森林内部及其边缘地带,特别偏爱藤蔓密布的中上层区域。主要活跃在距离地面2至10米的高度范围内,有时会接近树顶,但一般不会进入上层树冠层中。它们主要以小节肢动物为食,包括蛾类、昆虫和蜘蛛等。在觅食时,常常单独行动,或成对觅食,也可能加入混合物种的小型群落。利用其长喙,它从树枝和树叶中精准地抓取猎物。
【鸣叫特征】
噪蚋莺的鸣叫声音响亮且富有音乐感,持续大约两秒,主要在一个音调上,但有时会有所变化。鸣叫声前有时会加上一个低沉的“chirp”声。这常发生在中间树冠层的鸣叫,大约每六秒一曲,常常伴随快速穿梭于低矮灌木丛中,尾巴翘起摆动。它们的鸣叫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段是早至中午,同时下午也会有规律的活动,这种行为全年都在持续。此外,它们还会发出干燥的“churr”或“chir-r-r chir-r”警告声,以及在受惊或干扰时发出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在一些地区记录发生于春季和夏季,例如哥斯达黎加四月、洪都拉斯五月、巴拿马七月、委内瑞拉六月、特立尼达岛四月和六月等。它们的巢用绿色苔藓和细皮等材料构成,巢的直径为10厘米,内杯大小约为5×4厘米,巢通常接近地表,位于藤蔓或小灌木分支处。该巢构建会填充枝间材料以增强保暖和加固功能。双亲共同孵化,通常一周多一点,每产出一颗卵约踏间隔一天,孵化期约为17天。双亲共同喂养幼鸟,雏鸟阶段持续大约12天。一窝通常产卵两枚,为白色,表面带有红棕色和棕色细斑,尺寸约17×13毫米。
【外型辨识】
噪蚋莺与长嘴蚋莺有类似的外观,可以通过尾部的三个白色斑点和缓慢、多段的颤音来识别。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各亚种间的色彩细节,尾部信号及地理位置差异来区分它们。
【保护状况】
噪蚋莺分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玻利维亚、秘鲁各片亚马逊雨林地区,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西部国家。少数出现在恰帕斯州等临近地区,萨尔瓦多也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而在巴西西北部发现较为稀少。但迄今最准确的保护状况鉴定,尚未有记录,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标准,噪蚋莺被列为NE,即“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
噪蚋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部及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