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鹤形目 > 秧鸡科 > 斑秧鸡属 > 红腿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

英文名:Red-legged Crake

学名:Rallina fasciata

【简介】
红腿斑秧鸡(学名:Rallina fasciata),又称红脚秧鸡、栗喉斑秧鸡或者南洋大秧鸡,是鹤形目秧鸡科斑秧鸡属的鸟类。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的低海拔湿地和森林底部。

【外形特征】
成鸟两性体色相近,体长约24厘米。主要特征为头、颈部及胸部深栗色,头部颜色普遍较背部深。喉头颜色稍淡,上体包括肩部棕褐色,翼覆羽呈现明显的黑色带和宽白边。胸部以下呈黑色并带有粗大的白色横纹,腿脚鲜艳的红色是区别于其他秧鸡的关键标识,爪带石板灰色或角蓝色。

【生活习性】
红腿斑秧鸡常栖息在开阔平原湿地、河谷灌丛、森林地带,还出现在海滨灌丛、农产品地、芦苇沼泽、稻田等。通常活动于各类湿地、靠近水域的灌木丛或林下草丛区域。晚上或是清晨频繁鸣叫,发出一连串的呱呱叫声、尖叫和低沉的咕噜声。当遭遇危险时通常会迅速向地面上奔跑或飞行至树上以逃避天敌。

【鸣叫特征】
它们常发出一系列逐渐降低的呱呱叫声、尖叫声以及咕噜声,在繁殖季节最为频繁。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每窝通常产出3到6个淡白色卵,雌雄皆参与孵化,孵化期大约为19至20天。在缅甸大约为8月至9月,在泰国为8月,在婆罗洲约是4月,在爪哇则为3月。

【外型辨识】
红腿斑秧鸡显著特征为鲜艳的红色腿部、橙色彩斑、绿黄色喙尖端及简短而圆的翅膀。雄性与雌性成鸟体色相似,但雌鸟头部和颈背部颜色可能更偏肉桂色,且下体的黑色条纹较窄。

【保护状况】
IUCN将其物种保护级别划分至无危(LC)。尽管红腿斑秧鸡分布广泛,但其种群数量因栖息环境破坏而减少,在泰国、菲律宾等地显得相对少见。需注重保护其栖息地不受破坏。

【地理分布】
红腿斑秧鸡分布范围广,种群稳定但分散,需要严格管理其环境以保护其种群,并对可能的人为干扰保持警惕。其栖息地范围横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东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婆罗洲至印尼群岛,以及中国台湾局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