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胸鹦哥
英文名:Flame-winged Parakeet
学名:Pyrrhura calliptera
【简介】
褐胸鹦哥(英文名:Flame-winged Parakeet,学名:Pyrrhura calliptera),属于鹦形目鹦鹉科小锥尾鹦鹉属的中型鹦鹉。主要栖息于哥伦比亚东部安第斯山脉的云雾林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
褐胸鹦哥体长22至23厘米。头冠和颈背呈棕绿色边缘,脸部呈绿色且带有暗色标记,眼圈裸露,呈现出白色;耳羽颜色深红褐色。其胸部和颈部两侧带有中棕色并附带淡黄色条纹,下体为绿色,腹部呈现红棕色。上体为绿色,翅膀的角落和初级覆羽常显现出黄色,有时带有橙色色调,主翼覆羽带有蓝色,尾巴红棕色。幼鸟缺乏前翅的黄色斑纹。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1700至3400米高的云雾森林边缘、次生林、灌木丛和高大的次要植被区。其食物主要包括蓝莓、黑莓、Clusia、无花果和Brunellia colombiana果实、Espeletia uribeii和Cecropia种子、玉米等。它们通常在繁殖季节结成6到14只的小群,其余季节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它们以固定音调的鸣叫声移动,多数时候不容易被发现,直到发出声响。
【鸣叫特征】
最普遍的鸣叫声为一系列尖锐音符,例如'krree krree krree'或'kerr kerr kerr',无论飞行或停歇状态都会发出。停歇时,也会发出单音节的'kurree'或'keeah'叫声。队伍在飞行时会同步发出响亮的嘈杂声。
【繁殖习性】
这种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从8月持续到10月,但更多的细节尚待研究。它们将巢筑在树洞中。
【外型辨识】
褐胸鹦哥以其独特的外观特征著称,如红棕色颈部和胸部、带有亮黄色斑块的前翅以及紫红色的尾巴。
【保护状况】
由于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及限制,褐胸鹦哥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易危(VU)物种,并被列入CITES附录Ⅱ保护范围内。在哥伦比亚的Chingaza国家公园及其周边保护区,有指定的保护计划。
【地理分布】
褐胸鹦哥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中部,东安第斯山脉的破碎栖息地中,从Santander省到Cundinamarca省,可能延伸至Meta省的部分地区,如Sumapaz Páramo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