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灰雀
英文名:Brown Bullfinch
学名:Pyrrhula nipalensis
【简介】
学名:Pyrrhula nipalensis
分类:雀形目燕雀科灰雀属
【外形特征】
褐灰雀的体长为16-17厘米,体重18-29克。雄鸟头部呈灰色,胸部、腹部和尾巴为淡灰色,背部斑驳灰褐色。其最显著特点是翅膀上的黑褐色带有紫色光泽的次级飞羽,最内侧飞羽外缘呈红色。雌鸟的特征与雄鸟相似,但最内侧飞羽外缘可能是黄色或棕色。
【生活习性】
褐灰雀主要以种子、浆果、嫩叶和昆虫等为食。成鸟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在繁殖季,更倾向于在树上活动。鸣叫时发音柔和,伴有一系列重复的调音,如“pi-puee”或“u’iih pi-huu”。叫声包括“veh”声和“tyerrlip”声。
【鸣叫特征】
褐灰雀的鸣叫时发音柔和,伴有一系列重复的调音,如“pi-puee”或“u’iih pi-huu”。叫声包括“veh”声和“tyerrlip”声。
【繁殖习性】
褐灰雀的繁殖时间为4月至8月,随海拔高度不同稍有变化。其巢主要建在林下的灌木低枝上,结构细致,呈杯状,使用树枝、草茎、须根和树皮纤维等材料,内衬柔软材料。每窝通常产卵3-5枚,卵呈带茶褐色斑点的淡绿色。
【外型辨识】
与同类灰雀相比,其显著特征在于独特的灰褐色体色,翅膀上的淡色宽带,以及黑色的头顶。在不同的亚种中,头部的颜色、背部的色调和眼下的白斑有所差异。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LC)物种,也列入中国国家保护名录。由于在中国分布较窄且种群数量稀缺,保护措施应受到重视。
【地理分布】
褐灰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至中国东南部、台湾,以及马来西亚西部。其栖息地包括山地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偏好海拔1600-3700米的区域,尤其是在森林底层。在非繁殖季节,有时会迁移到较低的海拔。
【亚种及分布】
- 指名亚种:Pyrrhula nipalensis nipalensis,分布于西藏。
- 华南亚种:Pyrrhula nipalensis ricketti,分布于中国南部。
- 台湾亚种:Pyrrhula nipalensis uchidai,分布于台湾。
- 缅甸亚种:Pyrrhula nipalensis victoriae,分布于缅甸。
- 马来亚种:Pyrrhula nipalensis waterstradti,分布于马来地区。
【发现】
在多地曾稀少报道的褐灰雀,近年又有新发现,如2024年8月在洛阳市栾川县抱犊寨和2025年1月在广泛水保护区,这表明其分布持续受到学术关注和保护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