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红眼蚁鸟
英文名:East Amazonian Fire-eye
学名:Pyriglena leuconota
【地理分布】
白背红眼蚁鸟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巴西东部的亚马逊盆地东南部,具体范围包括Xingu河以东的Pará东部和Maranhão北部,还有一个孤立群体分布在东北部的Pernambuco东部和Alagoas东部。
【外形特征】
白背红眼蚁鸟体长约16-18厘米,体重介于26-36克之间。成年雄鸟为光泽黑色,翅膀覆羽较深灰色,后背有白色斑块。成年雌鸟上身呈暗红褐色,翅膀和尾部棕黑色,前胸淡黄色,侧面和下部有深黄褐色斑纹,并伴有浅绿色光泽,翅膀覆羽呈棕灰色。幼体外貌与成年鸟类基本一致,但其尾羽略短,亚成年雄鸟的羽色会逐渐发展成成年雄鸟的颜色,而翅膀及下背部则呈现红黄色斑纹。雌鸟配合背羽颜色影响,呈现较为鲜明的色彩对比。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于近地层森林地带,高度变化从地表到950米的范围内。密度较高的次生林为其提供了最佳栖居环境,相比之下,开阔的成熟森林地带则较少见。此外,这一物种捕食以昆虫为主,尤其是正翅目的昆虫,也会捕食蜘蛛、蜈蚣等小动物,偶尔也捕食小型蜥蜴。白背红眼蚁鸟对行军蚁群的踪迹特别敏感,有时聚集成群体,以争夺这些蚁群周边的优良捕食资源。
【鸣叫特征】
白背红眼蚁鸟的叫声通常是快速的,且节奏变化多样,既包括音调上升也包括音调下降的过程,有音色强度的变化。通常认为雌鸟的声音比雄鸟高而持续时间稍长。
【繁殖习性】
该物种在整个雨季都可能开始繁殖,繁殖高峰一般在8-11月,而雨季的中期通常是繁殖活动最低的时期。巢巧妙地安置于落叶间,经常隐藏在苔藓之下,结构主要由干叶子和树枝制成,长度可达30厘米。每窝通常产2枚卵,偶尔可产1枚,卵呈白色,带有红棕色斑点。孵化期通常超过12天,由双亲轮流进行,雌鸟独掌夜间孵蛋,幼鸟则会在离巢后10-11天内羽翼丰满,并逐步开始独立,一只成年鸟通常会照料一只离巢的幼鸟。
【外型辨识】
白背红眼蚁鸟的雄鸟与西方红眼蚁鸟和塔帕若斯红眼蚁鸟相比较,更黑且拥有更为显著的颜色差异;雌鸟的颜色较深。其区别在于色斑与叫声上的明显不同,这些遗传和生态特征差异也使得其单独分属于不同的分类。
【保护状况】
根据IUCN于2009年发布的评估,白背红眼蚁鸟被列为无危(LC),因为该物种在广泛分布区域内普遍存在,并存在于大量的保护区中。此外,该物种还能适应老生后重新生长的森林环境,使其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简介】
英文名:East Amazonian Fire-eye
学名:Pyriglena leucon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