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鹎
英文名:Straw-headed Bulbul
学名:Pycnonotus zeylanicus
【简介】
黄冠鹎(学名:Pycnonotus zeylanicus)属于雀形目、鹎科中的鹎属,是一种体型较大且引人注目的鸟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新加坡和婆罗洲,区域内亦出现于中南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然而,种群数量因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捉而急剧下降,导致其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CR)中极危物种,同时列在CITES附录Ⅱ中。
【外形特征】
黄冠鹎长至28至29厘米,重80至93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橙黄色的头部和脸部两条黑色条纹,包括额头、头顶、眼下方区域均为金色,与贯穿每侧眼后的黑色线条和宽大的黑色颈部条纹形成鲜明对比。颈部、背部和翅膀为灰褐色,带有灰色条纹,至臀部逐渐变为橄榄绿色。腹部和胸部白色,胸部有灰色斑点,下体淡灰色,腹部颜色最浅。虹膜为红色或红色棕色,喙和爪均为黑色,腿为棕色或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平均较小,虹膜可能较暗。
【鸣叫特征】
黄冠鹎歌声丰富而响亮,具有精心设计的鸣叫声,由重复的两音节短语组成,旋律优美,常常以规律的合唱形式表现出来。在觅食和准备休息时,多发出低沉的咕噜声或微弱的低频鸣叫。
【生活习性】
黄冠鹎主要栖息于河流和溪流沿岸的阔叶常绿森林和次生林,偶尔出现在公园、灌木丛、相思树园等环境。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浆果、水果、种子以及一些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通常形成由3至6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时常活跃于树冠之下层。
【繁殖习性】
黄冠鹎在繁殖季节(一般为1月至9月)活动频繁,筑巢期不同区域有所差异,通常在12月至翌年7月之间。巢结构较大,呈浅杯状,由细枝、根须、草和植物纤维构成。每窝通常产2枚卵,窝巢多位于沿河边的小树上枝分叉处或突出的植被中。幼鸟由双方父母共同照顾。
【外型辨识】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黄冠鹎因非法捕捉和栖息地破坏,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IUCN 2001年的评估,全球估计成熟个体数在600到1700之间。其显著的歌声使其成为受欢迎的笼鸟,贸易和捕捉是关键威胁因素。该物种在CITES的附录Ⅱ中受保护。当前,黄冠鹎仅在少数保护区地区才能够发现。
【地理分布】
黄冠鹎的原生分布地区主要包括马来半岛、新加坡和婆罗洲,但随着失去栖息地的压力增加,在爪哇岛已灭绝,在泰国南部亦有灭绝风险。而其他区域尤其是红树林、潮湿森林和果园内均有稀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