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鹎
英文名:Styan's Bulbul
学名:Pycnonotus taivanus
【简介】
台湾鹎(学名:Pycnonotus taivanus),又名乌头翁,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一员。这种中等体型的鸟为台湾特有种,仅分布于该岛的东部和南部,如花莲和屏东。
【外形特征】
成鸟的喙宽大而结实,头顶部至后颈为黑色,眼周有白色羽毛环绕,下嘴基部有一橙红色小斑点。背部橄榄灰褐色,翅膀和尾巴深棕色,边缘呈亮黄色模糊可辨。下身淡黄白色,侧翼和大腿呈灰褐色。虹膜深棕色,喙全黑,腿为深棕色。雌雄外观几乎一致,但幼鸟颜色较为淡雅,橙红小点不突出。
【鸣叫特征】
台湾鹎的叫声在群聚时尤为突出,包括短促而轻快的曲调和连续不断的叽喳声。
【生活习性】
台湾鹎通常栖息在平地和中海拔的次生林、灌木丛、农耕地以及庭园和果园。繁殖季期间通常以单独或伴侣的形式出现,而在非繁殖期则形成大群。它们的主食是水果、花朵和偶尔捕食的小昆虫。总体上,台湾鹎为留鸟,不迁徙。
【繁殖习性】
台湾鹎的繁殖季节在3月至8月,每年至少繁衍两次。雌鸟负责筑巢,巢筑成杯状,并置放在低树枝上,距离地面大约0.2至5米高。每窝产卵3至4枚,平均约3.3枚,孵化周期为11至12天。孵化后的幼鸟在9至10天后离开鸟巢,雄鸟也会参与雏鸟的喂养。
【外型辨识】
台湾鹎以其独特的外观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包括橄榄绿色的背部、淡黄色的腹部、黑色的帽状头部及橙红色的下嘴基部小点。这种杂交威胁着台湾鹎种群的纯净度,也可能最终导致台湾鹎的灭绝。
【保护状况】
2016年,台湾鹎因栖地破坏和与白头鹎的杂交而数量缩减,被提升为易危物种(IUCN)。2021年,其保护级别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上调为Ⅱ级。布农族神话中提到台湾鹎曾因畏惧风雨而拒绝从天上取回火种,后来自己也因羞愧而放弃了灰黑羽毛。
【地理分布】
台湾鹎主要分布在台湾的东部和南部,处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如花莲县崇德、和仁以及屏东县枋山、枫港等区域。海岛分布的特点使得它成为台湾特有鸟类之一。近年来,垦丁国家公园等部门着手评估设立保护区的可能性以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