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褐鹎
英文名:Cream-vented Bulbul
学名:Pycnonotus simplex
【简介】
白眼褐鹎,学名Pycnonotus simplex,隶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鹎科、鹎属。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和爪哇岛等,常出没于热带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
白眼褐鹎为中等体型,外观简洁。其上体呈橄榄棕色,而喉部带有淡淡的奶油色,背部转淡至侧翼的棕褐色。腹部至尾下覆羽由浅奶油色渐变成带有轻微黄色调的。眼睛的颜色则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呈现骨白色、黄白色或红色。幼鸟的眼睛则为淡棕色。眼睛周围无纹,下体更为整洁。和其他基因同属成员相比,耳羽无条纹而更显纯净且腹部更趋近于奶油白色。
【生活习性】
白眼褐鹎栖息在常绿阔叶林,包括成熟的和次生森林、扰动边缘、泥炭沼泽森林、山地森林以及人工种植的油棕榈和凤凰木种植园。巢通常建于近地面的浓密灌木丛中,它们在婆罗洲海拔可低至1300米。通常表现出独处或成对出现的偏好,但在觅食时可能会形成混合的昆虫捕获群体,且似乎很乐意在悬垂或附近茂密的树上聚集。其食物来源以水果为主,但也包括以昆虫,例如蟑螂和毛虫。
【鸣叫特征】
它的鸣叫包括短促强烈的小节,如“quik chop”及“quik-plik chop”,晚些还会发出一连串柔和的“bee-quik, pee dee kew”。除此之外,此鸟还有尖锐回声的叫声,包括低沉的振动噪声“pru-pru, prrr”、“prr-pru”和“weh-weh-weh”,后者逐渐下降。
【繁殖习性】
白眼褐鹎的繁殖季节主要发生在2月至10月间。其巢通常呈杯状,由细小的树枝、藤蔓和根茎搭建而成,有时会使用蜘蛛丝作为外部粘结剂。巢通常位于近地面处疏密不均的枝叶间。每个卵巢通常产出两枚鸡蛋,卵色光滑,颜色为白色底加鼠灰色和浅红褐色斑点。幼鸟照料由双亲共同完成。
【外型辨识】
该鸟种与红眼褐鹎和小褐鹎的区别表达在上身颜色更倾向于冷棕色、下体更为清爽的奶油白色。红眼的种类较后者通常颜色更浅,为橙棕色或淡红色。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白眼褐鹎被列为无危(LC)。但在马来西亚半岛则被认为属于接近受威胁的种群。在白眼褐鹎分布的大部分区域内,这种鸟种仍然相当普遍,甚至十分常见。
【地理分布】
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附近、尤其是周边岛屿地区、婆罗洲和爪哇等。该鸟类在保护区内多项调查均有记录,其中即包含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