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红臀鹎
英文名:Sooty-headed Bulbul
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
【简介】
白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也称红臀鹎或黑头公,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的一种鸟类。分布较广,常见于东南亚及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
【外形特征】
头部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眼周、眼先、嘴基均为黑色,耳羽为银灰色或灰白色。额、头顶及枕部覆盖黑色,颈侧至整个上身为灰褐色,具浅色羽缘。其尾羽黑褐色,端部白色并逐渐向两侧扩大。下体包括颏部、上喉、下喉以及背部为灰白色,而胸部和腹部则呈白色,腹部末端则为明显的血红色。飞羽颜色较深,内侧飞羽带浅色斑点;两胁暗褐色。虹膜呈棕色或暗褐色,喙和脚均为黑色。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独特,是一连串急促的哨音,类似于红耳鹎,但更加短促。
【生活习性】
白喉红臀鹎栖息于低山次生阔叶林、竹林、灌丛乃至城镇边的村庄或森林边缘的路旁树上,活动区域广泛但较为固定,不进行长距离迁徙。这种鸟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喜欢干燥农业区,能耐受人类干扰,以植物果实、浆果和虫类为食,偶尔也食用花、叶及其他植物种子。
【繁殖习性】
每年的繁殖季节在5月至7月间,此时雌鸟会在距离地面0.8至1.5米处的灌丛或小树上筑建碗状巢。巢由细枝、树叶构成,内用细草茎垫底。每窝产卵数量在2至3枚,卵呈粉红或玫瑰红色,带有暗斑点。
【外型辨识】
与黑喉红臀鹎和红耳鹎相比,白喉红臀鹎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的黑色羽毛以及缺少显著的红耳标志。黑喉红臀鹎的颏、喉部全黑,上胸灰褐色,分布较局限;而红耳鹎由于具有显著的羽冠和红白耳斑,胸部有黑横带,所以非常容易辨识。
【保护状况】
上世纪初以来,白喉红臀鹎大多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在中国香港、南方省份及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目前受到的保护等级相对较低,被IUCN评估为无生存威胁级别(LC)。
【地理分布】
白喉红臀鹎的地理分布甚广,包括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乃至中国的香港、西南乃至东南部。在新加坡、婆罗洲、小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和新几内亚亦有人工引入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