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鹱
英文名:Newell's Shearwater
学名:Puffinus newelli
【简介】
夏威夷鹱(英文名:Newell's Shearwater;学名:Puffinus newelli)是鹱形目鹱科鹱属的一种鸟类。其体型较为小巧,上身呈深褐色至黑色,腹部为白色,具有长尾巴和细长的喙。腹部的白色部分延伸至两翼下方,形成了独特的斑纹。
【外形特征】
夏威夷鹱是一种中等偏小的鸟类,体色为暗褐色至黑色,下体部分为白色。具体而言,喉部、腹部和下翅覆羽均呈现白色。背部呈黑色,季节变化中可能转为较深的褐色。头部两侧延伸出三角形的白色区域,侧腹至臀部上方也延伸有白色边缘。飞行时,翅膀拍打快速,翅膀下方为白色,边缘则呈深色。这种模式在暖水海鸟中较为罕见。幼体、一年生和成鸟的外观相似,雄性和雌性间无明显区别。
【鸣叫特征】
夏威夷鹱的叫声类似于小驴的嘶鸣声。这种叫声通常仅在繁殖地内可以听到。
【生活习性】
在远离繁殖地的环境中,夏威夷鹱主要活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主要活动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水域,尤其是在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它们通过一定的追踪技巧捕猎,可潜到大约50米的深处。捕食主要是依靠诸如金枪鱼(尤其是黄鳍金枪鱼)及其他大型掠食性鱼类驱赶猎物到水面附近。
【繁殖习性】
夏威夷鹱于四月份抵达繁殖地,在五月底至六月初期间产卵。雏鸟通常在十月间离开巢穴。在洞穴末端的房间里产下唯一的卵,双亲共同负责孵化。由于雏鸟的抚养期很长,而海洋觅食区与繁殖地距离较远,且主要喂食鱿鱼等较低热量食物,导致其繁殖效率较低。
【外型辨识】
夏威夷鹱的尾下覆羽具有独特的白色基部和深色尖端,可与汤氏鹱区别开来,因其比例介于两者之间。此外,在一定的背景下,它与曼克斯鹱相比,面部黑白边界更明显。但在飞行状态下,识别这一物种可能较为困难,尤其是在其它易于混淆的种类附近飞行时。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夏威夷鹱被列为极危(CR)物种。此类评估反映其原本数量因多种人为因素显著下降,包括猪和鼠等天敌的引入、城市化带来的光污染对其雏鸟造成吸引,以及电线碰撞、森林破坏、火山爆发及入侵物种导致的栖息地流失。
【地理分布】
夏威夷鹱主要繁殖于太平洋板块中的考艾岛山区、莫洛凯岛和夏威夷主岛地区。非繁殖季节则一般遍布南太平洋水域,向西到达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在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附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