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鹱
英文名:Little Shearwater
学名:Puffinus assimilis
【简介】
小鹱(学名:Puffinus assimilis)是鹱科鹱属的一种小型海鸟,共有5个亚种。它们具有显著的双色外观,头部圆形,嘴较短,翅膀短而宽,背部呈黑色或石板灰色,下腹为白色。
【外形特征】
小鹱体长25-30厘米,翼展58-67厘米,体重介于140-275克之间。成年个体嘴呈黑色,眼睛深褐色,腿与足部蓝色,脚趾外侧黑色,膜略带粉红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尾巴略短。亚成体类似成体。
【鸣叫特征】
小鹱在夜间活动时发出沙哑、短促的叫声,有时被描述为“kakakakak-urr”声。
【生活习性】
小鹱属于留鸟,在繁殖期间栖息于澳大利亚南部、塔斯曼海的岛屿、新西兰周围的偏远岛屿以及克马德克群岛。它们在海洋中捕食头足类、小鱼及磷虾,多于清晨或傍晚时段捕食,并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活动。
【鸣叫特征】
这种海鸟夜间活动时鸣叫,其声音沙哑、短促,有时被描述为一种急促的“kakakakak-urr”叫声。小鹱在海洋中栖息,虽属留鸟,但每年繁殖季节会与伴侣在海岸旁或海洋岛屿上筑巢。
【繁殖习性】
小鹱每年繁殖一窝并产一枚白色卵,孵化期约为52至58天,雌雄双方轮流孵化并共同喂养幼鸟。幼鸟大约在离巢时达到70-75天。
【外型辨识】
成年个体嘴呈黑色,眼睛深褐色,腿与足部蓝色,脚趾外侧黑色,膜略带粉红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尾巴略短。亚成体类似成体。
【物种区别】
- **指名亚种**(P. a. assimilis):繁殖于塔斯曼海的豪勋爵岛与诺福克岛。
- **查塔姆岛亚种**(P. a. elegans):繁殖于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高夫岛,以及太平洋的查塔姆岛和倒踩群礁。体型略大,上体呈黑色鳞状,脸部羽毛从头顶延伸至眼睛下方。
- **北岛亚种**(P. a. haurakiensis):繁殖于新西兰的北岛周围,包括库克海峡。
- **克马德群岛亚种**(P. a. kermadecensis):繁殖于克马德克群岛及其邻近海域。
- **澳西南亚种**(P. a. tunneyi):繁殖于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海岸与岛屿。
【保护状况】
根据2018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小鹱被分类为无危(LC)。全球数量预计超过200000只成熟个体。尽管如此,由于入侵物种的捕食和人类干扰,小鹱的数量仍在缓慢减少。
【地理分布】
小鹱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与南印度洋区域,繁殖期间集中在澳大利亚南部、塔斯曼海的岛屿、新西兰周围的偏远岛屿以及克马德克群岛。秋季迁徙时,则会聚集大量的群体结队飞行,部分迁徙至澳大利亚西南部的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