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痣吸蜜鸟
英文名:Yellow-plumed Honeyeater
学名:Ptilotula ornata
【简介】
黄痣吸蜜鸟(英文名:Yellow-plumed Honeyeater,学名:Ptilotula ornata),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黄痣吸蜜鸟属的鸟类。该种群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南部的温带森林和地中海型灌木丛中,地理分布范围从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
【外形特征】
成年黄痣吸蜜鸟呈现橄榄褐色,腹部有明显的灰色条纹,其主要特征在于其长长的黄色颈羽。繁殖季节的成鸟喙全黑,而非繁殖季节的成鸟及幼鸟则喙部基部呈黄色。成年个体体长约为14到18.5厘米,雄性体重范围是16到22.1克,雌性则在12.2到21.1克之间。头部呈黄色橄榄色,顶部逐渐过渡为橄榄灰色,具有明显的嘴孔,两侧翅膀具备鲜明的黄色颈羽。背部和上翼为深棕色,臀部和上尾覆羽呈灰橄榄色,细白尖端快速磨损。底色偏白,下颌、喉部和胸腹部均为棕色条纹,下体条纹较轻,尾下覆羽呈灰褐色。繁殖季节期间,眼环为黑色,喙和口裂亦为黑色。在非繁殖季节,眼环变为黄到橙黄色,喙部基部淡黄色,口裂则呈黄到橙黄色。幼鸟比成鸟更淡且呈棕色,前额棕色橄榄色,眼周污迹较淡,下腹部条纹较轻。喙的基部呈现黄色到橙黄色,口裂则为黄色到白色。
【鸣叫特征】
黄痣吸蜜鸟发出一连串响亮、清晰或刺耳的鸣叫声,常伴有声音如"chier wit chier"的快速三音节歌声,通常在黎明前由雄鸟展示飞行时产生。
【生活习性】
该鸟种主要栖息于马利桉树林中,常伴随着其他植被如Leptospermum、Acacia和Eremophila,并出现于藜科为主的地表植物间。在西澳大利亚的沿海地带,它们常出现在tuart、wandoo或salmon gum这样的桉树森林中。在觅食行为上,黄痣吸蜜鸟主要以花蜜、蜘蛛和螨虫、lerps、甘露和手工艺品等为食,偶尔也会食用花朵和果实。此外,黄痣吸蜜鸟大部分的觅食活动都在树枝中进行,尤其是桉树。该鸟种同时具备探查及捕捉昆虫的习性。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能够观察到大量黄痣吸蜜鸟聚集的场景。群体中占据优势的鸟种通常会执行第一波觅食,防止入侵者抢占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与夏季中期和晚秋相背离,黄痣吸蜜鸟全年都可以筑巢。它们的巢通常比浅开杯状且由草和羊毛编成,内部衬有柔软的材料,外部尺寸大约为6.4到7.5厘米,高3.2到5厘米,内部尺寸为4.4到5.5厘米,深约3到3.5厘米。黄痣吸蜜鸟平均每窝产2枚卵。
【外型辨识】
黄痣吸蜜鸟因其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习性成为了吸蜜鸟科中的一大景观。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黄痣吸蜜鸟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黄痣吸蜜鸟分布范围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南部,从西部的西澳大利亚至东部的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尤其集中在南纬30度以南的区域。除了远西南部地区外,该物种也会在艾尔半岛、弗林德斯山脉、库荣湿地和默里玛拉等多样化环境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