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吸蜜鸟
英文名:Grey-headed Honeyeater
学名:Ptilotula keartlandi
【简介】
灰头吸蜜鸟(Grey-headed Honeyeater),学名为 Ptilotula keartlandi,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黄痣吸蜜鸟属。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涵盖西澳大利亚的西北部至昆士兰的中北部地区。
【外形特征】
灰头吸蜜鸟体长介于13至16.5厘米之间,体重为12至18克。两性鸟的外观相似,拥有醒目的外观特征。头部顶部为淡灰色渐变为浅灰褐色,背部显现出略带褐色的色调,而臀部和尾部覆羽颜色更暗。脸具特征是其深灰色至黑色的面具,边界分明,边缘有明亮的黄色颈羽。下巴及喉部为淡黄色,翅膀呈橄榄棕色,具橄榄黄色边缘,使翅膀部分形成黄色斑块。尾巴和下体也是橄榄棕色,边缘带有橄榄黄色,下体有褐色条纹。喙黑色,基部呈黄色,在繁殖季节时全黑。虹膜为深棕色,眼环是深灰色,腿则是粉红褐色。
【生活习性】
灰头吸蜜鸟栖息于广泛的环境,特别是低矮开放的半干旱和干旱林地、砂岩地带,以及平原和台地,常见于与桉树、金合欢树或格雷维尔亚树相伴的地方。它们主要以昆虫、蜘蛛和花蜜为主食,同时也食用果实。成对或集群活动是黄痣吸蜜鸟的常态,集群规模有时可达20只以上。鸟类一般活跃且好斗,叫声多且响亮。
【鸣叫特征】
灰头吸蜜鸟会发出连续尖锐的“chip”声,尤其在觅食时更为频繁。它还会发出类似“wee-wee-wee”的歌声音,平时会使用“kwoyt”和“chee-toyt”这些响亮的单音。这些音调中,“chee-toyt”声只在繁殖季节使用。
【繁殖习性】
在雨后,繁殖季节即可开始,持续时间可贯穿全年。它们的巢通常筑于活树或灌木中,巢是用干草、植物茎、树皮、植物绒毛、细根、毛发或蜘蛛卵囊构成的紧凑杯状。每窝产卵2枚。苍白杜鹃常利用灰头吸蜜鸟的巢进行寄生。
【外型辨识】
鸟类平时突出其灰黑色的脸具和黄色的颈羽。幼鸟相较于成鸟颜色偏淡,脸具更为模糊,喙底部有橙黄色至粉红色变化。
【保护状况】
依据IUCN的标准,灰头吸蜜鸟目前被列为无危物种。该种可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范围涵盖从西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到昆士兰州的中北部,包括沙地平原、山丘和河岸林地。
【命名】
鸟类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资深鸟类爱好者乔治·阿瑟·基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