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灰吸蜜鸟
英文名:Fuscous Honeyeater
学名:Ptilotula fusca
【简介】
黄翅灰吸蜜鸟(学名:Ptilotula fusca)是吸蜜鸟科黄痣吸蜜鸟属的一种鸟类,主要栖息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森林中。该物种原归类于Lichenostomus属下,但2011年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应重新划分至Ptilotula属。
【外形特征】
黄翅灰吸蜜鸟为小型吸蜜鸟,整体呈橄榄褐色,颈部有细微的黄色斑块。成鸟腿和眼周呈黑色,幼鸟喙基部黄色,嘴角和嘴角周围黄色。头部、背部为橄榄色,翼上覆羽有橄榄色鳞状纹,翼弯处呈现深褐色斑点。上侧尾部橄榄黄色,下体淡黄灰,腹部微白,翼下淡灰褐,尾下为暗棕带有一点橄榄黄色边。虹膜深棕色,腿和眼环同呈灰色。
【鸣叫特征】
觅食期间发出单一的“chip”声;休息时则会发出重复且柔和、干涩的颤音或滚音‘twit’ ‘t’’ ‘t’ 或‘arig arig a’。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更深沉且带有金属感,类似于‘tew-tew-tew’。当发现空中的掠食者之时,会进行快速的重音笛音重复或群体活动期间的高音颤音作为警戒叫声。
【生活习性】
黄翅灰吸蜜鸟偏好于干旱开阔地带的硬叶林和林地,特别是在商陆铁丛、商陆或血木形成的生态环境中。在维多利亚州的一个地点,昆虫和其副产品(如密露和虫胶)与花蜜分别占了饮食中相当的比例。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3月。
【繁殖习性】
筑巢一般由雌鸟独立完成,巢穴结构是由细草、蜘蛛丝、树皮和可能的动物毛发编织而成,内衬层则由草、毛皮和植物绒毛混合组成,并将其悬挂于桉树冠层或高大的紫荆树的外层枝叶间。每窝产下1至3颗蛋,平均2.4颗。雌鸟负责孵化、照顾雏鸟及维护巢穴,雄鸟则负责共同喂食已出壳的幼鸟。
【外型辨识】
与其他同属吸蜜鸟相比,这种坚果吸蜜鸟的关键在于颜色、鸣叫和地理分布的不同。
【物种区别】
无
【保护状况】
黄翅灰吸蜜鸟为“无危”级别(LC)。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内陆区域,而在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的沿海地区也有发现。然而,在极度干旱时节的繁殖成功率会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