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嗜蜜鸟
英文名:Rufous-backed Honeyeater
学名:Ptiloprora guisei
【简介】
红背嗜蜜鸟(英文名:Rufous-backed Honeyeater,学名:Ptiloprora guisei),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嗜蜜鸟属的一种鸟类。它们广泛分布在新几内亚东部山区的热带湿润森林中。
【外形特征】
红背嗜蜜鸟的体长在16至18厘米之间,雄鸟体重为21至27克,雌鸟则为19至22克。其头部顶端和颈后部分呈现黑色,带有橄榄至灰橄榄色的不规则条纹,并逐渐过渡为赤褐色斑驳。侧面和头顶部为黑褐色,并被灰色条纹和洗染覆盖,特别是在眉线和眼周,色彩层次分明。背部和肩部呈现黑褐色,带有密集的赤褐色斑点,其它部位则有些许稀疏。翅膀上的覆羽边缘呈淡橄榄至黄橄榄色,而主羽则被淡橄榄至橄榄赤色的条纹包围。下体大部分为淡灰至灰白色,饰有粗犷而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胸部和腹部两侧的板羽略带棕色,腹下和尾下覆羽亦有明显的赤褐色或黄色调,仅沾染微弱的条纹。下翼为灰白色,翼上的覆羽则饰有淡灰褐色的条纹和边缘。
【鸣叫特征】
红背嗜蜜鸟的常见鸣声呈现一种先降后升的“piuuwiiii!”声,清亮而悠扬。
【生活习性】
该种群栖息于约1340米至2900米的海拔区域,或高至接近树线的3500米处,偏爱在新几内亚东部的上山地原始森林及苔藓林内活动。林下层至树冠层为其最常见的觅食区域,尤其偏好灌木和植被密集的中间层。它们以昆虫等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同时亦采食果实、种子和花蜜。觅食方式包括摘取和探查,如同寄生植物或花朵,并偶尔在食果或吸蜜时呈现倒挂姿势,行为表现活跃好动。
【繁殖习性】
红背嗜蜜鸟的繁殖信息较为有限。据已知记录,雏鸟的出现时间在2月初,到5月初可能会看到新生幼鸟。它们通常将巢建于离地面1.25至2米高处的小树丛间,每窝仅下一枚蛋,然而对其孵化及育雏过程中的详细数据尚不明晰。
【外型辨识】
红背嗜蜜鸟与灰条纹嗜蜜鸟容易混淆,但由于栖息地带不同,红背嗜蜜鸟更常出现在较低海拔区域,并且背部颜色为赤褐色而非灰色;此外,其叫声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红背嗜蜜鸟被定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这种红背嗜蜜鸟常现身于新几内亚东部的Adelbert山脉、休恩半岛,以及新几内亚东南部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