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嗜蜜鸟
英文名:Rufous-sided Honeyeater
学名:Ptiloprora erythropleura
【简介】
红胁嗜蜜鸟(学名:*Ptiloprora erythropleura*),又称鲁夫索外侧吸蜜鸟,归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嗜蜜鸟属。主要分布在印尼西巴布亚的鸟头半岛山区及新几内亚中西部地区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中。
【外形特征】
体型中等,约长17厘米。头部及颈部呈现铅灰色,额头、眼周以及眼下方可见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斑点或鳞缘花纹。背部至翅膀的羽毛色泽为暗灰棕色,且伴有模糊的橄榄灰底纹。臀部及上尾覆羽则显出橄榄褐色,并有稀疏的细节边缘将上翼覆羽变色轮廓从橄榄红过渡到极淡的橄榄色。下体为浅铅灰色,胸部和腹部中央羽毛边缘呈淡白色至灰白色,两胁呈栗棕色。其虹膜为鲜艳的红色,鸟喙则全黑,腿和脚则呈现出蓝灰至灰蓝或蓝石灰的颜色。雄性和雌性红胁嗜蜜鸟体色相似,但雄鸟边际上略大一些;幼鸟和亚成鸟的羽毛通常为橄榄色或奶油黄色至绿黄色,尤其是下体更为明显。
【生活习性】
红胁嗜蜜鸟偏好在海拔1300-2800米间的高海拔山地森林及次生林中取栖。觅食时多在较高植被层活动,偶尔亦探探低层。它们对食物的采集和探索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性格,并且经常成双或小群出现,通常为配偶或家庭小群体。就活跃度和行为特征来看,红胁嗜蜜鸟较为大胆、快速,并且在观察时颇显瞩目。
【鸣叫特征】
红胁嗜蜜鸟的鸣叫声特征为其特有的哀婉哨音“chwee”,每秒大约重复两个音符。在库马瓦和法克法克的山脉间,鸣声通常由高音滑音组成,每3至6秒重复一次,类似于其他几种嗜蜜鸟种,如黑背嗜蜜鸟和麦氏嗜蜜鸟的鸣唱,但也有些许个人特征差异。一般情况下,其鸣声凸显出精妙和谐的独特特质,特别在库马瓦山脉地区更为明显。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习性与详情目前尚未有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红胁嗜蜜鸟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网站上的分类为“无危”(LC)状态。尽管它是存在分布地域限制的物种,并严格存在于西巴布亚高海拔区域以及中几内亚山脉的特殊生态单元内。总体数量稀少,但该物种在阿尔法克山脉的高海拔区间相对较为常见,而距库马瓦山脉区域则显得稀有。
【地理分布】
红胁嗜蜜鸟广泛分布于澳洲新几内亚地区,具体在西巴布亚地区的鸟头半岛山区以及新几内亚西北部。此外也存在于新几内亚中西部的大片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