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丝鹟
英文名:Grey Silky-flycatcher
学名:Ptiliogonys cinereus
【简介】
灰丝鹟(学名:Ptiliogonys cinereus),又名灰色丝鹟,属于雀形目丝鹟科。它们广泛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至危地马拉,并偶尔出现在南美国境内的记录中。
【外形特征】
灰丝鹟具有尖形且稍为上翘的羽冠,身长一般在18.5至21厘米之间。雄鸟头部和背部呈蓝灰色,翅膀和尾部为黑色,权尾尖端有白色横带。脸侧和眼周为淡棕白或棕白色,喉咙和胸部呈灰色,腹部白色,两胁为金橄榄色或黄色,并且尾下覆羽为黄色。雌鸟头部和羽冠呈灰色,背部灰褐色,两侧和两胁为棕色,腹部为白色。幼鸟看似雌鸟,但下部羽毛颜色更淡。
亚种之间的颜色深浅有所不同。例如亚种molybdophanes更显深蓝色,otofuscus的上体颜色较浅,而pallescens整体则更淡和更灰。灰丝<|im_start|><|im_start|>assistant
<|im_start|>assistant
【鸣叫特征】
灰丝鹟的叫声多变,包括尖锐的“tu whip, tu whip”,且第二声调更高;还有“chi-che-rup che-chep”的干叫声和鼻音的“k-lik”声。飞行时发出的咔嗒声。其平静歌声则是连续的颤音“chuck”音符,伴随高音的“seep”音符和柔和口哨声。
【生活习性】
灰丝鹟是一种高海拔山林鸟类,生活的区域覆盖着松树、橡树、和杜松林,栖息高度介于1000至3500米之间。它们喜好以昆虫和浆果为食,特别是槲寄生的果实对其极为重要。日常习惯从栖木上飞跃捕食空中昆虫。冬季时会群体下移至低一些的高度,在墨西哥的Xalapa附近的栖息地,常于1300米高度出现小规模的群体,11月至3月尤为明显。
【繁殖习性】
灰丝鹟的筑巢季节通常在5月至6月间,巢位通常坐落在橡树上九米高处,为开放型杯状巢,内部布置着硬挺的Usnea苔藓,外部则由护发素、粗黑毛发以及树枝等自然素材构成,并通过蜘蛛丝固定。用作孵化场所,一窝产两枚蛋,其具体的孵化期和离巢期目前尚未有定论。
【外型辨识】
灰丝鹟因长尾和羽冠而著称,其蓝灰色至暗灰色的羽毛进一步凸显了这些特征。腹部及尾下覆羽的颜色组成独特,带有不同程度的黄色变化。亚种之间的颜色深浅有所不同。例如亚种molybdophanes更显深蓝色,otofuscus的上体颜色较浅,而pallescens整体则更淡和更灰。
【保护状况】
尽管灰丝鹟目前被视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无危物种(IUCN: LC),但全球仅有限分布使这种鸟类较易面临潜在的威胁。分布范围主要覆盖32个全球重要鸟类地区,并且在墨西哥有7个保护区被确认为灰丝鹟的栖息地基础。这种情况被全球观察项目“Partners in Flight”作为值得关注物种进行独家监控,每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个体被合法捕捉用于笼养宠物贸易,尽管数量只能控制在数千只内。这种真实状况也反映了威胁情况,包括云林残留地的灰丝鹟对槲寄生植被保育的重要作用。
【地理分布】
灰丝鹟广泛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至危地马拉,偶尔也有在南美国境内的记录。它们生活在高海拔山林中,栖息高度介于1000至35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松树、橡树和杜松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