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丝鹟
英文名:Long-tailed Silky-flycatcher
学名:Ptiliogonys caudatus
【简介】
长尾丝鹟(英文名:Long-tailed Silky-flycatcher,学名:Ptiliogonys caudatus),是雀形目丝鹟科丝鹟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山区。
【外形特征】
长尾丝鹟的体长约21至24厘米,体重约为37克。其显著特征包括细长的体态、突出的冠羽以及极长的尾巴,尤其是中央一对尾羽特别突出,超过其余尾羽。雄鸟的额头和冠部呈灰色,头部、颈部、喉部和下腹部为黄绿色;背部、臀部、上尾覆羽和上翼覆羽为蓝灰色;飞行羽和长尾黑色,尾羽内侧有大块白色斑点。雌鸟颜色较为暗淡,头部、颈部和冠部为较淡的橄榄绿黄色,背部、臀部、上尾覆羽、翼覆羽、下胸和上腹为橄榄灰,两侧、下腹为黄绿色,下尾覆羽黄白色,尾巴更短且颜色较暗。幼鸟则呈现浅灰褐色,眼圈白色,喙和脚为棕色;上尾覆羽深棕色,下体更淡,下尾覆羽淡黄色,基部灰色。
【生活习性】
长尾丝鹟栖息于海拔1800至3000米的山区,如次生林和牧场中的分散树木旁以及开阔峡谷。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在一小群分散状态中穿越森林和牧场。有时会迁移到较低的海拔。长尾丝鹟的饮食主要包括昆虫和小型果实,例如fiddlewood、Fuchsia arborescens 和 Eurya theoides的浆果。捕捉食物时,它们通常从较高的栖木上进行持续出击,在空中捕捉昆虫。
【鸣叫特征】
它们会发出尖锐干燥的“che chip, che chip”声,类似于一群鸟发出的松散石子声。飞行时,会发出振颤的“che-e-e-e-e”或叮当响声。受威胁时,会长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如美洲山鸫的叫声。
【繁殖习性】
长尾丝鹟的繁殖期在4月至6月之间。繁殖过程中采取一夫一妻制,通常单独或结成松散的群体繁殖。有时,2 至 5 对会共同筑巢并保护巢周围的较小领地。雄鸟会开始筑巢,其间雌鸟也参与其中。巢由浅灰色苔藓(例如 Usnea)构成宽大的开放式杯状巢结构,由毛虫丝或蜘蛛网固定,直径约11.4至12.7厘米,高度5至6.4厘米;巢内杯状部分直径约5.7至6.4厘米,高度约4.1厘米。巢位置可能会暴露在树枝分叉的2至18米高度间,通常在树分叉或者粗横枝上。每窝蛋数量为两枚,孵化工作由雌鸟单独完成,雄鸟在一旁或巢顶喂食。孵化期约16至17天,孵化后的雏鸟由雌鸟照料,两性共同喂食雏鸟主要昆虫,未来一段时间逐渐增加其小果实摄入。雏鸟在蛋中孵化后花费大约24至25天成熟离巢,通过侧身滑出树枝,可能也会返回巢穴1-2天。总体的成功孵化率在15个巢的样本中为27%,捕食者包括褐鸦。
【外型辨识】
长尾丝鹟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环境而备受关注。雄鸟和雌鸟在外形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幼鸟颜色较暗淡且体态更为纤细。
【保护状况】
长尾丝鹟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火山山脉和塔拉曼卡山脉。虽然其整体数量在适宜的生境中分布较常见,但由于其分布区域有限和全球数量较少,未来存在一些担忧。其繁殖范围覆盖西北哥斯达黎加,包括Central Cordillera及Talamanca Cordillera的区域以及巴拿马的西部地带。
【地理分布】
长尾丝鹟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山区。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分类为LC(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