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颏果鸠
英文名:Banggai Fruit Dove
学名:Ptilinopus subgularis
【简介】
暗颏果鸠(学名:Ptilinopus subgularis)是一种主要栖息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邦盖群岛的鸟类。其独特灰绿色外观和鲜红下腹使其著称,但由于自然栖息地丧失而面临一定威胁。
【外形特征】
暗颏果鸠体长介于33至36厘米之间,体重约为142克。头部、颈部及大部分下体呈银灰色,后颈泛绿黄色;下颌上方有一小块深栗色斑;腹部下方有大片淡色斑块;两胁呈绿色,肛周羽毛及下尾覆羽暗栗色,胫部羽毛为栗色和灰绿色;上体绿色,初级飞羽带有更深的蓝绿色;尾羽末端有不明显的窄浅色横纹。虹膜为橙色或橙棕色,眼圈为蓝色;喙端鲜黄色;脚和腿呈红色或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的体型、羽色基本一致,但雌鸟的颈部绿黄色更为明显。
【生活习性】
暗颏果鸠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但也出现在次生林处及已开发区域。在Peleng岛上,已有记录显示其栖息地从海平面延伸到至少900米的高度。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唱包括连续约20次“呼噜”声,速度约为每秒8次,每个音符约0.07秒,整曲持续约2.7秒。
【繁殖习性】
暗颏果鸠每年在5月初进入繁殖季节。通常选择山地森林中的树枝构建简陋的浅盘型平台巢。雏鸟由一只成鸟照顾,但性别目前未知。
【外型辨识】
其独特的灰绿色体色、黄色喙部红色基部以及淡色下体使其易于辨认。
【保护状况】
暗颏果鸠被IUCN评估为易危(VU)。栖息地的持续丧失和退化导致该种群数量以适当的速度递减。最新的威胁来源于1991年以来周边森林栖息地的直接开发和伐木,以及矿业公司可能带来的进一步栖息地损害。
【地理分布】
暗颏果鸠的基本活动范围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的邦盖群岛。
【物种区别】
该种原被认为与两种鸟类同类,但根据其独有的特征,现已被确认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