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鸽形目 > 鸠鸽科 > 果鸠属 > 白胸果鸠
白胸果鸠

白胸果鸠

英文名:White-bibbed Fruit Dove

学名:Ptilinopus rivoli

【简介】
白胸果鸠(英文名:White-bibb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rivoli)是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的一类鸟类。

【外形特征】
雄鸟具有红色前额,前冠呈淡紫色,胸部有显著的白色或奶油色半月形斑块,腹部中央有一长椭圆形紫色斑块,腹底和尾羽覆羽为亮黄色。相比之下,雌鸟通体鲜绿色,腹底和尾羽覆羽为黄色。幼鸟全身绿色,翅膀、胸部和下体羽毛边缘呈现黄色。
白胸果鸠的体型大约在22至26厘米,体重约为135至162克。尽管整体呈暗绿色,并在光照下显现金色光泽,雄鸟头部的红色前额尤为突出,而雌鸟则呈现全身鲜绿色,双翅和体侧边缘的黄色为独特的识别特点。

【生活习性】
白胸果鸠主要栖息于原始雨林和次生林,有时也出现在近海平面区域。该物种生活在印尼摩鹿加群岛中部、南部以及新几内亚和邻近岛屿的森林之中,尤喜在海拔300至3260米(在新几内亚山区更为常见),成对或单独觅食,主要食用果实。

【鸣叫特征】
白胸果鸠通常会发出低沉的‘hooO’声。此声音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以加速连续发声的方式展现,其音调在末尾部分逐渐下降,这是识别其存在的重要特征。

【繁殖习性】
白胸果鸠的繁殖季节贯穿全年。巢为简单的树枝平台,建于2至15米高的树上。一枚巢通常产卵1至2枚,发现繁殖于新几内亚高地塔里峡谷时,巢中有两枚卵,雄鸟正在孵卵。

【外型辨识】
区分雌鸟和Superb、黑颈果鸠的明显特征是黄色腹底和尾羽覆羽。幼鸟需特别注意观察其翅膀、胸部和下体羽毛的边缘,这些特殊的黄色边缘特征有助于与成鸟区别。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白胸果鸠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白胸果鸠分布于澳新界的印尼摩鹿加群岛中部、南部以及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卫星岛屿,具体岛屿包括哈马黑拉岛、布卢岛、塞拉姆岛和卡卡尔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