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鵙鹛
英文名:White-browed Shrike-babbler
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
【简介】
红翅鵙鹛(学名:Pteruthius aeralatus),是雀形目鵙鹛科的小型鸟类。
【外形特征】
雄鸟头部呈黑色并带有显著的白色眉毛,翅膀显黑色,并有明亮的黄色及栗色次级飞羽和栗色尾巴尖,尾部均匀黑色,翼部黑色,仅部分初级飞羽有白色边缘,形成飞行中的白色楔形图案。雌鸟则头部呈灰色,有时带有浅灰色眉毛,上体为褐色至橄榄绿,翼部为橄榄绿色,下体颜色较淡。
【生活习性】
红翅鵙鹛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阔叶林中,多活动在中海拔森林的树冠层上。该类群一般在繁殖时节独处,而在其他季节则会以6-7只的小群体出现,通常混合在其他鸟群活动中。它们的食性偏杂食,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果实为食。这些鸟类不仅会在树枝之间跳跃寻找食物、攀爬在灌丛中进行觅食,还会沿着树干以缓慢、不急躁的方式向上移动,直到树顶,在树木的裂缝和枝叶间搜寻饮食。它们活动时行动缓慢但不显得胆怯。
【鸣叫特征】
红翅鵙鹛的鸣叫特征为由一系列有力的音符组成,音节之间有轻微停顿,类似于“dyudyu-dyu-dyudyu”。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红翅鵙鹛主要在中国和印度的山地森林中搭建自己的专属巢穴。通常1至2个巢,每个产2至4个染有鲜艳紫褐色和宽大斑点的粉红色白卵。繁殖季节的确定依据主要是其歌声。繁殖后的鸟巢由小根、树枝和纤维构成,外层用地衣、苔藓和蜘蛛网层叠加固,底部呈吊床状悬挂于树林顶端的细弱树枝上。树木高度在地面5至13米之间,很难被发现。
【保护状况】
红翅鵙鹛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并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一名录旨在提高人类对那些对于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或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层面具有独特贡献的陆生野生动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地理分布】
红翅鵙鹛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和中国多个省区。具体包括中国的西藏、四川、广西、福建、云南、和海南等省份以及若干东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婆罗洲。其自然生长环境多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合林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