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簇舌巨嘴鸟
英文名:Red-necked Aracari
学名:Pteroglossus bitorquatus
【简介】
红颈簇舌巨嘴鸟(Pteroglossus bitorquatus),属于鸟纲、巨嘴鸟科、簇舌巨嘴鸟属的一种中型攀禽。约长36厘米,重约112-171克。
【外形特征】
上体呈棕黑色,腰部深红色,头部为栗色,下体以黄色为主,搭配鲜艳的黑色或红色镶嵌;其喙为黑色与黄色的双色调,边缘锯齿状。雌雄个体差异明显,如雌鸟冠羽较偏棕色,喉部较少黑色,胸带较窄。
【生活习性】
栖息于各种森林环境,包括热带湿润森林、次生林、竹林和溪流旁的密林,海拔在海平面至800米之间。主要食物包括无花果、肉桂及Cecropia的果实,有时也食用昆虫、雏鸟、鸟蛋及蜥蜴等。
【鸣叫特征】
发出节奏约为每秒13个音符的连续‘tik’声,每组约6个音,组间短暂停顿。其声音还包括‘ttak’或‘tyat’等,带有丰富度但较少机械感,并有摩擦音、单一‘ik’音、‘tweah’声及类似吼叫的‘dcheeeaah’等简化的叫声类型。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大致为2月至8月或4月至9月,玻利维亚通常在7月至12月。鸟巢通常建立在树洞中,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约16天,孵化后的雏鸟需要至少3周才能睁开眼睛,约45天左右开始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种下有红颈簇舌巨嘴鸟与其他巨嘴鸟属种(例如P. sturmii)的一些区别,体型更大,黄色胸带更具拓展性,黑色部分与白色的交界形成了2-5个黑色斑点。雌雄个体在冠羽和黄色胸带宽度上也有显著区别。
【保护状况】
红颈簇舌巨嘴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近危”(NT)物种,面临着生境减少的风险,但仍具备一定的环境耐受能力,在适当的保护措施下能维持其种群稳定。在玻利维亚的Noel Kempff Mercado国家公园等地已经记录到了该物种的存在。
【地理分布】
红颈簇舌巨嘴鸟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包括巴西南部亚马逊河以南直至马德拉河与塔帕若斯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