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鹱形目 > 鹱科 > 圆尾鹱属 > 棕头圆尾鹱
棕头圆尾鹱

棕头圆尾鹱

英文名:Providence Petrel

学名:Pterodroma solandri

【简介】
棕头圆尾鹱,学名为Pterodroma solandri,属于鹱形目鹱科圆尾鹱属。该种以瑞典植物学家Daniel Solander命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的豪勋爵岛和菲利普岛,非繁殖季节时则广泛分布于塔斯曼海西部、北太平洋北部至白令海,甚至远至塔斯曼海东部和夏威夷水域。

【外形特征】
棕头圆尾鹱体型较大,体长40至46厘米,体重425至567克,翼展宽达95到107厘米。头部前额至下颌部分是暗灰棕色,上身体羽一致为暗灰棕色,外侧初级飞羽有明显的淡色轴线,腹部深灰棕色且颜色相对较浅,布满白色的斑点。翅膀下方具有显著的银灰色区域,且尾巴呈楔形。虹膜为黑褐色,喙和腿脚颜色为灰色。

【鸣叫特征】
棕头圆尾鹱有两种主要叫声。第一种是在飞行状态下维持快速重复的“kik-kik-kik”声;第二种是从地面发出更高且带有颤音的“ker-rer-kuk-kuk-kuk-ker-rer”声。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广阔的海洋区域,在繁殖季节则会集中于高达900米的山地森林地带。其主要食物来源有鱿鱼、鱼类和甲壳类,有时候会跟随渔船以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从4月中旬开始,通常在5月下半月产卵。这些鸟儿在洞穴或岩石下的空隙中筑巢,巢穴长度可达1米。每个巢穴仅产一卵,白色卵的尺寸为62到73毫米乘以46.6到51毫米。孵化期长达8周,幼鸟羽毛呈烟灰色,大约110天后离巢。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棕头圆尾鹱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在澳大利亚被列为易危。历史上在诺福克岛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和外来捕食者的压力而灭绝,目前仅存在豪勋爵岛的南端和菲利普岛繁殖。其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捕食者竞争、鼠害、远洋作业可能导致的溺水风险,以及潜在的巢穴被洪水侵袭。

【地理分布】
棕头圆尾鹱繁殖领域主要集中于豪勋爵岛和菲利普岛。此外,其活动范围在非繁殖季节扩展至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整个北太平洋及东至夏威夷水域和北太平洋的北极区域。

【物种区别】
棕头圆尾鹱与克岛圆尾鹱在外观上相似,但后者的初级飞羽有白色轴线,而前者没有。此外,棕头圆尾鹱的翅膀下方显著的银灰色标记,使其与其他地方的同属物种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