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鹱形目 > 鹱科 > 圆尾鹱属 > 红圆尾鹱
红圆尾鹱

红圆尾鹱

英文名:Magenta Petrel

学名:Pterodroma magentae

【简介】
红圆尾鹱是鹱科中唯一的极度濒危物种,曾被认为灭绝超过百年,直至1978年在新西兰查塔姆群岛重新发现。分布于查塔姆群岛的森林地区,数量稀少、种群恢复缓慢,至今仍被视为世界上最稀有的海鸟之一。

【外形特征】
红圆尾鹱体长38-42厘米,体重415-560克,翼展约102厘米。头部、颈部、背部及上胸部呈深褐色,带少许淡色。下体白色,上翼尖部淡棕色,翼下深棕色。尾羽深棕,下部白色。喙和腿部的颜色分别为全黑和粉红至灰白。

【生活习性】
红圆尾鹱是一种海洋鸟类,在非繁殖季节会分散到南太平洋地区,抵达秘鲁沿岸的洪堡洋流区。它们通常独自或成小群在海面觅食,主要捕食鱼类、鱿鱼以及甲壳类。该物种习惯在中等高度飞行,在强风中能够进行曲线滑翔。

【鸣叫特征】
红圆尾鹱的鸣叫声包括飞行中的哀怨长鸣和突发的“oor-wick oor-wick”类似叫声。

【繁殖习性】
红圆尾鹱的繁殖期间在查塔姆岛的森林里,今年9月末至10月初开始,雌雄配对在10月中旬至下旬间进行,之后进入4-8周的产卵前离巢期。11月至次年12月为产卵期,雏鸟则在1月到4月初留在巢中。由于环保措施的帮助,平均繁殖年龄逐年上升,近6岁雌鸟已有记录。

【外型辨识】
红圆尾鹱成年体色以深棕色和白色为主。头部和上半身呈均匀棕灰。下胸及腹部为纯白色。翼下深棕色,基部稍微浅一些。虹膜深褐,喙全黑,腿近端部粉红,远端黑色。

【保护状况】
鉴于其种群的快速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该物种列为濒临灭绝的"极危"状态。直到1978年,这一物种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估计剩余仅4-8对繁殖鸟。通过保护机制的实施,包括保护区创建和种群恢复策略,使得在2004年种群数量达到120只(含15对繁殖对),而2012年估算的种群总数在150至200只之间,包含80至100只成鸟。

【地理分布】
红圆尾鹱仅在新西兰的查塔姆岛繁殖,种群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端图库山谷的森林地带。此外,它们在繁殖季节外会在南太平洋更广阔的范围内活动,某种程度上会抵达南美洲西海岸及海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