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圆尾鹱
英文名:Stejneger's Petrel
学名:Pterodroma longirostris
【简介】
长嘴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 longirostris),属于动物界,鸟类门,鹤形目鹱科圆尾鹱属的一种中型海鸟。其主要栖息于太平洋深处,偶尔会出现在日本海域。
【外形特征】
长嘴圆尾鹱体长26–31.5厘米,体重114–167克,翼展70–76厘米。外形呈灰白相间,背部和翅膀上可见显著的‘M’形图案,上体呈灰褐色,下体白色。额头宽阔洁白,翅膀下面大部分为白色,仅手腕部位有小黑斑。尾端黑色,与其他相近物种(如黑脚圆尾鹱和迪氏圆尾鹱)之间具有显著区别。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肩羽有淡灰色边缘。
【生活习性】
长嘴圆尾鹱是高度远洋的鸟类。它们仅在繁殖和育雏的时候会靠近陆地。繁殖地定于智利西部的Juan Fernández群岛的Cerro de Los Inocentes山脉。这些鸟类作为越赤道迁移者,出现在日本附近的亚热带水域。它们在太平洋上广泛分布,在5月至10月间(特别是在6月至11月)在日本海域最为常见。非繁殖季节,长嘴圆尾鹱更多地出现在北太平洋的亚热带水域。
【鸣叫特征】
雄性和雌性的长嘴圆尾鹱外观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幼鸟肩部的微弱的鳞片状边缘。最主要的叫声是一种急促的'蒂-蒂-蒂'声,类似于灰翅圆尾鹱。与其他相似的圆尾鹱(如白翅圆尾鹱和白额圆尾鹱)相比,长嘴圆尾鹱在翼下图案、颈纹和体型上有显著的差异,翅膀上的暗色线条更加坚固且明显,颈纹上的白色眼上纹路也要少一些。其他翼下图案相同的物种,其颈纹可能不同或体型较大。
【繁殖习性】
长嘴圆尾鹱的繁殖季节从11月开始,直至12月底至1月初达孵化期。幼鸟通常在2月初出生。在繁殖地,夜间繁殖活动较为频繁。与白颈圆尾鹱共享繁殖地但单独形成集群。它们在洞穴中繁殖,繁殖期中仅一个白色卵,尺寸约为50.1–52.6毫米×37–37.5毫米。孵化期的具体时间未知,但推测换班时间可能是14–21天。雏鸟有尘灰色的绒毛,通常头部颜色较深,体下较浅或呈白色。雏鸟在3月份开始出巢,但详细的出巢时间未知。
【外型辨识】
长嘴圆尾鹱分布于太平洋,繁殖地为智利西部的Alejandro Selkirk岛(Juan Fernandez群岛)。非繁殖季节,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中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因其数量稀少,所以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保护状况】
长嘴圆尾鹱分布于太平洋,繁殖地为智利西部的Alejandro Selkirk岛(Juan Fernandez群岛)。非繁殖季节,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中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因其数量稀少,所以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地理分布】
长嘴圆尾鹱主要栖息于太平洋深处,偶尔会出现在日本海域。繁殖地定于智利西部的Alejandro Selkirk岛(Juan Fernandez群岛)。非繁殖季节,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中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