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圆尾鹱
英文名:Barau's Petrel
学名:Pterodroma baraui
【简介】
留尼汪圆尾鹱(学名:Pterodroma baraui)是鹱形目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主要在印度洋的留尼汪岛繁殖,是一种中型海燕。
【外形特征】
留尼汪圆尾鹱体长约38厘米,平均体重433克,翼展可达96厘米。其体色为灰白色,上身灰色带有明显的黑白交错的翼下图案。头部由黑色和灰色构成,额部为白色,冠部和颈背为深灰色,与白色额头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帽状外观。上体有横向的暗色M型图案,下体则为白色,两侧颈部有一块宽大的灰色区域,形成不完整的领圈。虹膜为深棕色,喙和腿脚的颜色分别为黑色和淡粉色。
【生活习性】
留尼汪圆尾鹱高度pelagic(海上生活),主要以体型在10厘米左右的小鱼和鱿鱼为食,捕食方式为直接在水面捕获或潜水捕捞。它们常与其它海鸟如灰色燕鸥、白顶玄燕鸥、褐翅燕鸥和白尾鹲共同觅食。其活动周期受月相变化的影响,主要在夜间进行。
【鸣叫特征】
留尼汪圆尾鹱的鸣叫声独特,由一系列持久的“oaoou”声逐步过渡到快速的“ke-ke-ke”声,有时也会单独发出这些声音。此外,它还有一种“pic-teck”的叫声。
【繁殖习性】
留尼汪圆尾鹱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有时可提前到9月。它们在火山灰土中挖掘出深度约0.5米的洞穴作为巢穴,巢穴通常位于稀疏的灌木丛下。每个巢穴中仅产一枚白色卵,雏鸟刚孵化时覆盖有褐色的绒毛。雏鸟在4月份离巢时的平均体重约为362克。
【外型辨识】
与百慕大圆尾鹱和黑顶圆尾鹱相比,留尼汪圆尾鹱体型相似,但通过结构性特征可以轻松区分。留尼汪圆尾鹱的翼下黑白条纹较窄,并带有一条独特的M型上体图案,这与其他两种圆尾鹱不同。后者拥有较宽的翼下黑带且不具备白色后领。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留尼汪圆尾鹱列为濒危物种(EN)。
【地理分布】
留尼汪圆尾鹱主要在留尼汪岛的山区繁殖,分布于印度洋西南部,马斯克林群岛西部;非繁殖期间,它们则广泛出现在印度洋的南部热带海域,覆盖范围从马达加斯加以东一直到阿拉伯海和澳大利亚西北部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