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鹧鸪
英文名:Red-billed Spurfowl
学名:Pternistis adspersus
【简介】
红嘴鹧鸪(英文名:Red-billed Spurfowl),是鸡形目雉科鸡鹧鸪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该物种生活在从安哥拉南部到纳米比亚北部和博茨瓦纳的区域,延伸至赞比亚西南部、津巴布韦西北部以及南非东北部。
【外形特征】
红嘴鹧鸪的体色一般为褐色,有明显的腹部、头部和背部条纹。雄鸟体长约38厘米,重340-635克;雌鸟约33厘米,重340-549克。该物种的显著特征是在眼环宽阔且黄色,红色的喙和红色的脚。幼鸟的眼环较淡,条纹不明显,喙为棕色,上颌较浅,腿为黄灰色。
【鸣叫特征】
红嘴鹧鸪的鸣叫声较为粗糙,特征为一种“chak, chak, chak, CHAK, chakitty, chakitty”的低沉声,其中CHAK为更响亮的部分,通常从低矮的栖木发出。这种叫声主要用于领土的宣示。
【生活习性】
红嘴鹧鸪主要栖息在干旱的灌木草原、发水的平原、Baikaiea、金合欢和混合林地、灌渠、灌丛林等地区,靠近水源。它们活动范围较小,一般不会超过5公里。这类鸟儿主要在早晚活动,而非白天高温时段。在面临威胁时,它们通常选择奔跑而不是飞行,但在必要的时候会飞到树上。
【繁殖习性】
红嘴鹧鸪的繁殖季节一般在雨后的旱季,通常筑巢于草丛下或灌木下,可能会用简单的枝叶铺设在巢中,颜色类似于金黄色到黄褐色不等,正常情况下下6-7枚卵。孵化期为22天。雏鸟初生时具有暗褐色的背部条纹与淡黄色的腹部,胸部颜色较深。两三个月后便会形成成鸟羽毛,雄性的刺在五个月后明显暴露出来。
【外型辨识】
与纳塔尔鹧鸪相比之下,红嘴鹧鸪的腹部为条纹而不是鳞片状,而且缺少眼环;与斯氏鹧鸪相比,前者具有红色的喉咙皮肤,脚为灰色。亚种中,mesicus比指名亚种adspersus略暗,白色条纹更窄,黑眼圈更大;喉咙和胸部更暗,下体颜色较暗,而且体型更大。此类别在纳米比亚的Waterberg地区的个体身形较大。
【物种区别】
红嘴鹧鸪与纳塔尔鹧鸪相比的区别在于腹部为条纹而不是鳞片状,且缺少眼环;而与斯氏鹧鸪相比,则具有红色的喉咙皮肤和灰色的脚。亚种mesicus则在颜色和体型上有所差异。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已将红嘴鹧鸪定为无危 (LC) 级别。该物种广泛分布于约1150000平方公里的适宜生境之中,并常见于纳米比亚的保护区域,且数量被认为稳定。
【地理分布】
红嘴鹧鸪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该物种在南非西北部50年间的数量或有小幅增长,但并不完全依赖这些受保护的区域生存。